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追忆“兴福现象”
李延典 李长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每当读到这里,就想起28年前“兴福现象”研讨会的往事。
  1994年11月,惠民地区(现滨州市)召开了“‘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国内、省内有关专家出席会议并就博兴县兴福镇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国内、省内各大媒体跟进报道。一时间,兴福镇农民自发创业经验被总结、梳理和推广,为普遍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借鉴,意义极为深远。
  博兴县兴福镇位于滨州、东营、淄博三市交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半数以上的村无法解决温饱,处于“吃饭靠统销、生活靠救济”的状态。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只有3.3万人口的小镇,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递增60%以上,1993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1亿元,利税2900万元。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厨房设备、制胶、黑白铁加工、建筑建材、化工、柳编、粮食加工七大支柱产业,各类企业达到900多家。在万元户时代,拥有百万元资产的个体户100多家,农民人均收入1122元,人均存款2800元,人均占有粮食1500斤。同时,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村铺设了柏油路、通了程控电话,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短短几年时间,兴福这个贫困落后的小镇,一跃成为闻名全省的经济强镇。
  兴福镇经济崛起的内生力量是什么?兴福镇农民的创业热情怎样被激发和保持?兴福镇党委政府发挥了哪些作用?当时的滨州地委政策研究室决定实地调研,索求其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而为领导提供可操作的工作思路。
  调研中,第一个接触的是赵赵村厨房设备公司的老板王志华。王志华年轻时经常挑着担子在青岛市走街串巷,修理蒸笼。其间,他学会了做颧笼的技术,并且对厨房用具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王志华回到镇里,联合周围村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在镇里办起了第一家蒸箱厂。开始,他们走的是模仿的路子,仿制出铝皮蒸箱,参加了北京厨房用具展销会。铝皮蒸箱精致的造型,光洁锃亮的外观吸引了众多用户,参展产品销售一空。之后,他们又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很快推出国内第一台电气两用蒸箱。电器两用蒸箱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满足了客户新的需求,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企业呈现蒸蒸日上之势。
  在王志华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筹资建厂,各类电烤箱、冷冻箱、煎锅、炒锅、洗碗机、榨汁机企业先后在兴福成立,仅在赵赵村的企业就达50多家,迅速形成厨房设备产业集群,兴福生产的厨房设备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产品不但走进了中央办公厅、中组部食堂,而且远销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说起兴福镇民营经济的发展,众多企业家都说镇党委政府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兴福镇领导班子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因势利导,为个体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义和村,一直有熬胶传统。农民收购猪皮、牛皮、兽骨等,支起大锅点火熬制,水解后形成淡黄色透明或半透明胶片,俗称水胶。上世纪80年代末,农民任树茂以每吨4000元价格,收购村里留存的6吨水胶,然后以每吨4500元卖了出去,获纯利1700元。当时,镇里工作组正在抓“投机倒把”的典型,任树茂的行为无疑撞上了枪口,他赚取的1700元不但交了出去,还被冠以“投机倒把”的罪名等候处理。群众的熬胶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村里热气腾腾的胶锅一下子全部熄火。
  随着政策一步步放开,兴福镇党委政府发现原来工作的失误,立即加以纠正,在义和村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向任树茂道歉、为任树茂平反,并退还了当时没收的1700元钱。同时,进一步宣讲了党的富民政策,使义和村的熬胶业又火了起来。
  为顺应群众创业热潮,巩固和促进民营经济,兴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投资1.1亿元,规划了占地1600亩的“四区一场”,即工业开发区,教育区,商业住宅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厨房设备、黑白铁批发市场,对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不仅为之提供市场信息支持,也给予经营管理方面指导,并逐步形成了配套服务体系。
  兴福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众多人才的脱颖而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曾经躬身田垄的“泥腿子”,转行从事生产经营,非但没有惶惑、局促,反而得心应手,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时任兴福镇党委副书记王树银,原本只是杀猪出身。后来,他组建的建筑队在胜利油田打开了局面,承揽了许多建筑工程。镇党委领导发现他有经营头脑,政治上坚定可靠,于1987年任命他为建筑公司经理。王树银当年就扭转了建筑公司被动局面,实现扭亏为盈。6年时间里,王树银先后担任过建筑队长、公司经理、镇经委副主任、农工商总经理、副镇长、党委副书记,成为独当一面的致富带头人。
  官厂村是个有1600人的大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心散乱。看到别的村经营红红火火,官厂村群众纷纷请愿,要求委派能人担任村长。调查研究后,镇党委组织官厂村村民民主选举村长。村民竟不约而同地选举王树学任村长。王树学头脑灵活,善于学习也善于谋划,从建筑队干小工开始,几年时间就成为管理着2600多人的建筑公司经理。王树学担任村长后,结合村里实际,重新规划、调整,很快带领村民打了经济翻身仗。
  多年来,兴福镇因人制宜,开阔思路,分别采取选举、派遣、聘任以及培养锻炼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基层领导,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兴福镇政府部门也初步开始了由单纯行政管理向管理服务和经营服务转变;由直接管理经济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转变。
  兴福镇的经验写成报告呈送给地委主要领导后,很快得到批示:筹办兴福镇发展市场经济研讨会,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总结,在更大范围上推广兴福经验。
  1994年11月7日,“‘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在博兴召开。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求是》杂志社、《农民日报》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对“兴福现象”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尤其是《农民日报》以大篇幅给予介绍。“兴福现象”迅速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已过去了28年。28年,滨州市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已形成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兴福镇提供了部分动力。试想,在各级政府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启动点时,兴福镇提供的是系统的、可复制、可操作、可借鉴的经验,其作用是何等之大!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