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青春作伴好还乡
  张国辉
  我的家乡地处鲁北平原,村子南面是一条大河,北面也是一条大河,这两条通海的咸水河前后阻挡了淡水的进入。土是盐碱的,风是苦涩的,喝的水也是咸中带苦难以下咽,这些为我的童年铺染了一层苦涩而又质朴的底色。
  苦涩的童年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这个时间段的中国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我的童年虽然物质还不是极大丰富,但社会政通人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起来。我没有经历过吃糠咽菜,但是吃窝头就虾酱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记得在外面玩饿了就跑回家,有母亲蒸的玉米面窝头,那窝头够大,吃一个就饱。往窝头里倒满了渤海湾的特产——黑虾酱,味道够咸,反而感觉不到玉米面的粗粝难咽,一个大窝头吃完,用手拍打几下前胸,让还停留在食道内不好下咽的玉米面进入胃里。现在想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时,农村做饭取暖都是靠烧火炕,取材主要是农作物的秸秆和杂草。我记事的时候,每家自留地里产的农作物秸秆根本不够家里的牲畜吃,还需要在冬季来临前到田野里去拣拾青草晒干储存起来。这样,能用来做烧材的东西非常少。我常跟着哥哥姐姐把正在生长的卤蓬等作物砍下来,在田地里晾晒上一二天,再把它背回家,当作烧材用。有时,我还跟着大人到几十里地之外的荒洼中捡拾烧材。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迷迷糊糊地躺在牛车上,一路颠簸着,直到太阳暖烘烘的时候才到达目的地。别说干多少活了,就是跟着大人们在地里整整一天的时间,就让年幼的我疲惫不堪,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能早早回家。
  快乐的记忆
  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快乐长大,贫瘠的物质条件更加凸显出了精神生活的充裕。总有一个场景在脑海中浮现:放了寒假的孩子们,午后聚在街道的北侧,穿着母亲做的厚厚的棉袄,让太阳一照,格外暖和舒坦。大家挤在一起,追逐、嬉闹,跌倒了,爬起来;不一会又跌倒了,顺势打一个滚儿,黄土沫沾满全身,但我们一点也不用在意弄脏衣服回家会被大人揍,因为尘土会随着跑啊跳的自然抖落下去,剩下抖不掉的,再用手扑打扑打就没了。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环境本来就多与泥土打交道,身上多点少点土没有多大区别,大人们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也无暇顾及这些“小细节”了,而这其中总有我的身影,那欢乐的笑声到现在总是萦绕在我耳畔。
  那时,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不论水洼大小,随便摸几下就能抓到鱼,拿回家中和咸白菜炖熟,味道鲜美无比。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我们一帮“鱼鹰子”。开春,水还带着重重的凉意,我们就开始下水摸鱼。到了冬天,就砸开冰用木棍绑上网兜去捞鱼。家后面的“北渠”每年都要被我们一帮“小鱼鹰子”搅扰一番。随着摸鱼的人越来越多,整个渠里就好像“沸腾”了似的,鱼都浮到水面上来,抓、捧、泼随便一下就能捉到鱼。到最后,因为鱼出得太多了,大人们只好用机器把水抽干,去“拾”鱼。在我的记忆中,“北渠”每年是必定要“沸腾”一次的,每次都要出许多许多的鱼,这些没有成本的美味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
  “扫盐土”是我儿时最温馨的画面。初秋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奶奶叫上我们兄弟几个,拿上扫帚、簸箕,推上小推车,来到村北面“北河”滩上“扫盐土”。人们也陆续来了,每家都是大人领着几个孩子。初秋的风很清爽,很舒服,风中还夹杂着谷物的香味。每家各占一块地,大人们边扫边说话。我们小孩子一开始扫得很认真,过了新鲜劲儿,就开始不安分了,追逐、跑跳、打闹,玩起来了。河南岸的人满了,河北岸的人也满了,有认识的就开始高声喊话,问一些家长里短。大人的说话声,孩子的欢笑声,远处传来的鸡鸣与狗吠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一曲“农家乐大合唱”。现在想来,是那么的舒适、惬意、祥和,让人留恋,回味无穷。
  童年欢乐的景象总是出现在我的记忆里,那甘甜的滋味,那温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长成了一帧帧浓浓的乡愁。就像是风筝的引线,始终牵引着我的思绪,让我时常惦念我的家乡、我的童年。
  我要回家乡
  天是晴朗的,心是愉悦的,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迎合了我返乡的心情。阳光是明媚的,大路是宽广的,路边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青葱、鲜亮。每一处村庄,每一个行人,乃至每一台过往的车辆都是熟悉而亲切的模样。在这种美丽的心情下,《赤壁赋》里的千古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这也让我想象到,当年的东坡先生沐浴在清风与明月之中,定然是想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了。
  在回乡的路上,我的眼睛最是繁忙。看,这边的树木又高大了,那边的小草也更加茂盛了;路旁的村庄都觉得似曾相识,依稀看到有炊烟从房屋与树木的间隙里缓缓升起,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对童年时光的回想。
  一年之中回家乡的次数并不太多,算上必须回去的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总共也就是四五次的样子。也正因此,好像每次回家乡的感受也不同。春天里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夏天里草木葱茏茁壮成长,秋天里瓜果飘香丰收在望,冬天里白雪皑皑欢乐吉祥。每一次回家乡都有新的景象,每一次回家乡都是一次对童年印记的无限拉长。风景不同,但相同的却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好想再看一看家乡的街巷,看一看家乡的田野,看一看儿时嬉戏的河塘,看一看自己爬过的屋顶上留没留下玩耍的影像,看一看当年用柳条编织的草帽还有没有挂在院子里那棵枣树最高的枝丫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它的印记却留在了家乡的路上、树上、屋里、墙上,留在了家乡日出日落的每一处角落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家乡就像母亲的怀抱,有着满满的温暖。回到家乡,我深情地去看一看我曾经捉过鱼的“北渠”,去看一看我曾经钻过的青纱帐。我要在“北河”岸上驻足观望,再回想一下“扫盐土”的实况,看看还能不能听到那幸福祥和的“农家乐大合唱”……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是她孕育了我的成长,记录下我童年的美好时光,让我常思量,不能忘。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