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胡集书会:八百年“老汤”熬成的文化盛宴·曲种篇
北方曲艺的“满汉全席”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实习生周绮通讯员吕明芳王晓燕罗春婷

  每年正月,吃完饺子,走完亲戚,天南海北的鼓书人就像一只只候鸟,纷纷“还巢”胡集。
  2010年春,内蒙古扎兰屯市曲协一行11人是这样来的: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转道齐齐哈尔乘火车,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到济南,再转乘汽车到胡集。行程2000余公里。
  一下车,他们不顾旅途劳顿,一头扎进已经“沸开锅”的书会。他们亮出的东西新鲜——东北二人转《大西厢》《小拜年》,还有唢呐合奏《谁是我的新娘》。演员绿裤红袄,歌舞欢实,吸引的观众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是水泄不通。
  胡集书会是真正的“曲山艺海”。天南地北的艺人跋山涉水带来的,不止大鼓、快板。近年来,常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遥远曲种亮相。
  比如,渔鼓、窑调、捽缰大鼓、河间大鼓、东路大鼓、数来宝等,还有“唱时不奏奏时不唱”特点的山西潞安大鼓,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的莺歌柳书,再如单弦岔曲、江西萍乡春锣、信河道情……
  东北的热烈、江南的委婉;燕赵的悲壮、中原的激昂都汇聚于胡集书会。“一日能看千台戏,四天可读万卷书”,这真的不是夸张。
  省内常驻艺人往往“一专多能”,“中华一绝”泰山皮影等惊艳胡集
  书会上,省内的曲艺最多,附近县区的艺人是支柱。最常见的,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鲁北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
  草根艺人半农半艺,要数十年在书会上立住脚,难度非常大——老书迷见多识广,眼明耳聪,喜欢挑眼拨刺。叫好能叫对地方,找刺也是一找一个准儿。因此,很多当地艺人涉猎多门。比如,胡集镇白桥村艺人白曰华。
  要说坚守胡集书会最长的,距离书会最近的,一定是白曰华。
  白曰华小学毕业后就进入惠民地区曲艺学习班,随郑玉林、高贵友等人学习西河大鼓,后来又拜师乐陵大鼓艺人崔金山,出师后又说起了木板大鼓。他喜欢创作,靠着对农家生活的细致观察,靠着翻书查字典,屡屡登台领奖。比如他的《养啥赚钱多》获省曲艺汇演创作一等奖、导演一等奖和演唱一等奖。可见,在省级的权威专家眼里,白曰华是编导演都行的能人。正因此,他能被同一个村子连续邀请表演十几年。
  在省内曲艺中,有特点的、令人难忘的还有很多,其中2014年赶会的泰安皮影也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左手画圆、右手画方,难以完成。但在书会一角,有人一脚踩鼓、一脚敲锣,口中还得唱着词,手持皮影响动不停,故事不止!
  一个人一台戏——这就是范正安的“十不闲”泰山皮影。
  范正安介绍:“五官、四肢、头脑都不能闲着,因而叫作‘十不闲’,学这个需要懂美术、会雕刻、能玩乐器,关键还得协调性强。我从8岁开始偷师,12岁时刘玉峰老师才收了我这个徒弟,在同门8个人里,只有我一个人最终学了出来。其间,可受了罪了!”
  正因难和巧,泰山皮影被誉为“中华一绝”。范正安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成了中国美术学院等著名学府的客座教授,先后到50多个国家出访。在海外,他还创作了《白雪公主》等皮影戏,表演时全用英语唱出,深受欢迎。
  对胡集观众,范正安印象深刻:“不愧是书会窝子里生活的老观众。叫好、鼓掌都在点上,人多得转不开身、撒不开手,亲热得不行。只要我能来,我以后年年来!”
  江西的信河道情比拼大草原的乌力格尔,大草原的雄浑和鄱阳湖的柔美近在眼前
  这边是咬断弦的河南坠子,那边是火辣辣的东北二人转,转回头又看到一种节奏明快、如歌似舞的曲艺——江西萍乡春锣。画面不同,味道迥异,就好像路北有暴雪,路中是响晴的天儿,路南却是绵绵的春雨!
  类似场景,在近些年的书会上屡见不鲜。他们有的是听同行“忽悠”来,要见识一下真正的“曲山艺海”;有的是网上报名来的,要登上擂台赛,和全国同行较量一番。
  在2019年的胡集书会上,乌力格尔、二人台与信河道情同台竞技,很有代表性。
  包格日勒图等人带来了蒙古族特色民族乐器——马头琴、大马头琴、蒙古四胡、蒙古鼓、潮尔……五个小伙子用呼麦与乌力格尔唱腔结合,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让史诗《江格尔》雄浑悲壮。
  同样是来自内蒙古,二人台“呱嘴”《王婆拜年》则更鲜活可爱,表现的是庄户人家的滑稽幽默。表演者贾文强说:“呱嘴需要表演者口齿伶俐,注重形体和神态的表演,把台词当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在舞台上,大家都管我叫‘小内蒙’。”
  不惧大草原的雄风,江西信河道将故事娓娓道来。
  江西艺人郑意祯表演的是信河道情《子糕情》,曲风柔软细腻,耐得住咀嚼。
  郑意祯告诉记者,他们从江西坐高铁到济南然后拼车来到了胡集,在他们当地很难见到的冰雪和胡集人的热情都让他们一行激动。刚上台时,她有点紧张,担心方言太多观众听不懂,但老观众告诉她:山东也有山东渔鼓,乐器差不多,但味道大有不同。
  融入了上饶民歌小调的道情,宛如江南细雨落到北方冰雪上,别有一番风味。
  书会做媒,书写滨州天津的“曲艺两城记”
  滨州和天津,距离不算远,特别有渊源。新中国成立前无棣、惠民等地在天津做学徒的人非常多,惠民县大年陈直通天津的班车有几十年历史。单说曲艺,明星刘诗诗的爷爷刘田利是西河大鼓艺人,他是无棣水湾人;相声名家高英培,其祖籍就是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乡大高村;马三立的儿子,人称“少马爷”的马志明曾来演出。
  刘田利生于1923年,幼时随父母到天津谋生,九岁时拜艺人王庆田为师学习西河大鼓,于1939年出师,先后在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地演出。1958年,在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他编的“铁道游击队”中的“小春下书”“刘洪彭亮双杀敌”曲段获表演、创作、音乐三项一等奖。在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后,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高英培生长于天津。冯巩有句口头禅“我想死你们了!”其实它出自高英培。他调入北京后多年未在天津演出,当返回时,他面对台下无比热情的天津观众,扑通一声跪倒在舞台上,说:“天津的父老乡亲们,我想死你们了!”
  近些年,天津演员热衷于赶会,让胡集书会更富“天津味”。
  2018年的“曲艺盛宴”上,17个节目有10个是天津人演的,光天津市曲艺团就有14人来赶会。比如,唱《赵云裁衣》的夏炎是名满天津的京韵大鼓演员,而攒底的是国家一级演员郝秀洁。这些天津曲艺人,多是在茶馆、鼓曲园子、剧场磨炼多年,在胡集与很多庄户艺人的本色演出相得益彰,各得精彩。
  不仅如此,近年来,天津西河大鼓艺人王金升还在胡集镇第一小学常年教学,为“书会窝子”培养曲艺新苗,并带着孩子们勇敢地登上擂台赛。
  关于胡集书会的起源,百姓最爱念叨的,正是南北艺人打擂的故事——相传,南方来了一伙唱渔鼓的艺人,北边亦有帮唱落子的艺人。他们在胡集狭路相逢,比艺较量,而后逐渐竞彩,酿出了这台曲艺界的老酒。不负老艺人的传承,这些年来,随着交通、通讯的日益便利,天南海北的曲艺人越来越多,逐渐让胡集书会变成了北方曲艺的“满汉全席”“南北大菜”。
  一条街上,看遍北方曲种;一个上午,尝遍华夏风情。来吧,不要错过每年的胡集书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