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诉求,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症征兆,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总体分为两大类别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抑郁,最主要的表现是心情低落、兴趣减退,失去做任何事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对学习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滨医附院心理科主任崔明湖介绍,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总体有两大类别——一类是心理社会性因素,另一类是生物性因素。其中,心理社会性因素又包括应激性因素和个性化因素。
“应激性因素主要来自外界刺激。比如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和教育方式等。”崔明湖说,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格、严厉,有的则过于宽松,都可能会出现引导偏差。同时,当孩子步入校园、走向社会,会遭遇到诸多挫折,但有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对孩子无法做到好的照护和关怀,或者父母离异,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继而出现心理问题。
除了家庭环境外,校园环境也是其中一方面,孩子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和伤害。情节较轻的,是同学之间开玩笑、恶作剧的尺度较大,让孩子日积月累形成负面情绪;或者老师的要求过于严格,对学生的管教较为严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情节较重的,就是校园霸凌等。
另一类是个人的、个性的、人格方面的因素。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内向、孤僻、敏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造成孩子出现不同类型的情绪问题。
生物性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遗传。崔明湖曾遇到一个典型案例——父亲这一方的长辈,以及母亲那一方的长辈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自杀。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家族患有抑郁症,后代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更大。
支持、关心、理解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的关键
找到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去帮助孩子?
“作为家长或者亲朋好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支持、关心、理解孩子。”崔明湖说。他在与青少年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孩子的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人并不能够理解他们,认为孩子是“装病”,就是单纯不想学习、不想去学校。作为家长、老师,不理解、不关心,就不能对孩子起到心理上的支持作用。如果确实感觉孩子的情绪出问题了,家长就应该及时到专业的心理医疗机构找专家来进行评估,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状,以及抑郁的程度。
目前,抑郁症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是服用抗抑郁药物。“让家长可以放心的是,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很好,而且患者也不会产生依赖性。”崔明湖说。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的方法,比如现在常用的经颅磁治疗、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而如果患者症状非常严重,比如有很强烈的自杀倾向和行为,也有见效较快的电休克治疗。
另外,还有不能忽视的心理治疗,从改变患者认知、调整患者行为等方面予以治疗,比如对患者进行精神分析的治疗、催眠治疗、正念的治疗等。“选择孩子愿意接受的一种方法,对他进行定期的、规律的治疗,能够很好地帮到他们。”崔明湖说。
有效的亲子沟通和陪伴,对帮助孩子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十分重要
如今,家庭、学习、人际交往都或多或少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负面情绪。这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释放,会引起心理疾病。而让孩子的情绪释放、身心放松的方式有很多种。
“其中,适当的运动就是调节情绪的好办法。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健身运动,打打球、跑跑步,都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的效果。”崔明湖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倾诉等途径解决。孩子内心如果有压抑的、痛苦的事,可以找家长或者要好的朋友倾诉,只要能够说出来,就是完成了一次情绪的释放,能够实现情绪的调整。
另外,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性格养成、情绪变化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关注,把关注点过于集中在孩子学习进步方面,就容易忽略其他方面。”崔明湖说,“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阶段,会有自己的想法、观念,当这些想法与家长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冲突和摩擦。”这时候,家长应该做出调整,做到更好地相互理解,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认识到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形成了自主意识。在这一时期,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想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一些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充分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包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等,从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立意识,避免与孩子出现直接冲突。
同时,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一点,就是父母要跟孩子多进行一些良性互动。比如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参加运动、学习等,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认可;孩子到了中学阶段,父母如果能够陪伴在孩子旁边,增加跟孩子的互动,就能实现情感的共鸣,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牢固,也会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