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断卡行动” 筑牢反诈“防火墙”
2022年,滨城区检察院共办理“断卡”类案件62件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修娟卜彦茹
滨城区检察院积极响应并及时做出“断卡”安排部署,严肃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关联犯罪,斩断电信诈骗黑灰产业链及利益链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22年,共办理“断卡”类案件62件130人,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占96.3%。
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为案件高质高效办理奠定坚实基础。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往往具有跨地区、犯罪嫌疑人多、证据收集固定难、证据电子化程度高等特点。为全面固定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滨城区检察院适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办理的刘某某等14人诈骗、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滨城区检察院通过提前阅卷、召开座谈会等,对该案的办案过程、基本案情、涉案人员、证据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论证,明确侦查方向,引导公安机关在定罪定性的把握、证据体系完善、讯问方面的查缺补漏、其他涉案人员的抓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固定证据。最终该案追捕犯罪嫌疑人2人,提起公诉的事实及罪名均被法院予以认定,14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十三年不等。
立足检察职能,依法快捕快诉。滨城区院探索案件办理繁简分流的工作模式,本着“大案精办、小案快办”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办案质效。对于团伙案件及疑难复杂案件,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加强对案件当事人的释法说理工作,在认罪认罚的基础上从简从快办理。2022年,“断卡”类案件平均办案时长压缩至23天,适用速裁案件31件,占比55.56%,确保不在检察环节贻误战机。
精准定性,严格审查,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断卡”行动开展以来,指导办案的会议纪要、司法解释等相继下发,但在实践中对于部分规定如何把握和适用存在一定分歧。滨城区院主动担当,根据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关于“断卡”行动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会议纪要》等相关精神,针对如何把握“支付结算”、如何认定“主观明知”以及如何界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问题,以类案为抓手,积极协调公安机关与法院,共同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充分沟通意见,达成统一认识,明确案件侦查方向,细化证据标准。在准确把握案件性质的基础上,严格证据审查标准,在“类案”中突出“个案”,对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罪表现的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和“断卡”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延伸检察职能,用好检察建议。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成为“断卡”行动开展以来较为集中的一个罪名,其犯罪形式多为犯罪嫌疑人开办、贩卖银行卡、手机卡提供给上游电信诈骗分子使用。为全力斩断“两卡”开办贩卖的灰黑产业链,滨城区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向辖区内7家银行、3家电信运营商发出检察建议,深化“两卡”风险防控,彻底铲除滨城区“两卡”违法犯罪土壤,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强化社会责任,营造“反诈”氛围。为更好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滨城区检察院印制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拍摄了“全民反诈你我同行”小视频,积极推动清朗网络校园活动,突出以案释法,加强针对性预防。在华滨新村小区、佳临农贸市场、银座广场等地开展“防范电信诈骗,打击网络犯罪”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干警前往滨北街道、市中街道等进行反电诈宣讲,促进提升社会公众反诈意识和能力,切实营造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