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通讯员吴云峰赵志博报道)当前正值小麦拔节期,连日来,无棣县小泊头镇种粮大户高鹏飞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小麦长势喜人,看着根壮苗正的麦苗,他对丰收充满信心。“去年我种了2000亩小麦,今年种了3000多亩,去年一亩地产量能到1200斤,今年长势好点,我估计每亩地多产100多斤,要按今年3000亩地来算,我估摸着光卖小麦就能卖个500万元。”高鹏飞自信地说。
无棣县濒临渤海,全县11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82万亩,占到全部耕地的75%。近年来,该县坚持“向盐碱地要粮食”,让“瘠薄地”变成了促进群众增收的“吨粮田”。
一家种3000亩小麦,七八年前的高鹏飞想都不敢想,那时候人工为小麦喷打农药,这片地没打完,那片地就出现了病虫害,种地赚的钱都给了工人。后来,有了喷药车,效率高了,但压死的麦苗也是不尽其数。如今,种粮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高鹏飞务农的“家伙什儿”从锄头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大铁牛”,身份也从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变成了熟练操作各种农机具的“农机手”。
“无人机作业不但方便,还能自动化,像我这3000亩地,一天半就能完成作业,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干2000多亩地。全程机械化,小麦产量能增加百分之三十,成本能降低百分之五十,现在种地太方便了。”高鹏飞说。
农机的赋能让小泊头镇更多的盐碱地种上了粮食,想要谋高产,还要从种子上谋突破。去年,高鹏飞种植的小麦亩产600公斤,玉米亩产650公斤,可谓是妥妥的“吨粮田”,而他种植的种子都是小泊头镇从150多个耐盐碱品种里海选出来的。“每个品种至少试种3年,我们每年都要筛选出1-2个品种,就是这样的大浪淘沙,仅仅去年亩产超过600公斤的品种,已经选出了两种。”无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邢呈军介绍说。
2022年8月,全省首个耐盐碱彩甜糯玉米品种正式诞生于小泊头镇,经专家组测产,鲜穗亩产量为1333.4公斤,综合表现优异。如今,无数专家学者的汗水成了这片“瘠薄地”出高产的秘诀,实施秸秆还田腐熟和大水漫灌等多项改良土壤措施,土地的含盐量下降千分之一,就用掉了整整十年时间,全幅播种的种植模式也让小麦的种植从原来的一排排成为了一片片。“配方施肥、双深双晚”“光合细菌”等多项农业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原先颗粒无收的涝洼地,如今一片生机盎然,真正成为群众的“聚宝盆”。
小泊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国利介绍,该镇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建立盐碱地科创孵化基地150亩,为专家学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促进盐碱地开发利用搭建科研平台。目前,该镇已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泰山学者”6名,选育耐盐碱品种3个、新技术2项,实现亩产提高70公斤到100公斤,增收200元以上,为深入挖掘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蹚出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