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问策2023之“品质建设”篇②
让科创之城澎湃发展新动能
——专访滨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孟霄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卫建崔艳贞刘飞于昂通讯员李雅芹寇慧超
  科技,不仅可以改变生活,更可以改变城市。
  从少资源、少高校、少人才、少平台,创新生态体系位居全省末端,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滨州把制约发展的“短板”锻造成跨越的“跳板”,成功实现“弯道超车”。
  相约滨州,共享科创魅力。
  本期经济访谈“问策2023”,专访滨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孟霄。
  主持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年7月,滨州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员会。请问,滨州市委科创委成立的初衷是什么?运行成效如何?
  孟霄:去年3月,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安徽省合肥市考察期间,提出借鉴合肥市委科创委经验做法,整合全社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组建中共滨州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打造一种良好的科创体系和生态。同年7月,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委科创委在滨州正式成立。
  滨州市委科创委采取“1234”工作模式,“1”就是“一个全域科创布局”,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通过顶格协调、顶格推进,调动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共同参与到“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科创布局中来;“2”就是“两个专门保障机构”,在市科技局增设两个专门内设机构,负责落实市委科创委各项工作部署,让科创委的工作“有人干、抓得实、落到位”;“3”就是“三项配套工作制度”,我们设计了联席会议、述职评议、定期会商三项工作制度,推动科创委规范化运行,形成更强的工作合力;“4”就是“四个专项界别委员会”,这是滨州科创委的最大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科技创新委员会的突出特点,我们学习借鉴了政协的界别组织,明确企业、高校、金融、党政四个专项界别委员会,在市委科创委统一领导下,以政府搭建平台,实现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握指成拳的科创生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统分结合、有机互动。
  科技创业委员会运转近一年时间,在市委科创委的坚强领导下,各项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更加有力和高效,全市创新氛围更浓、生态更优,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在全省实现“两连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达到65%,列全省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列全省第五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幅列全省第二位。滨州市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地方名单。
  记者:成立科创委,加强顶层设计为滨州科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引领,作为市委科创委办公室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在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的大背景下,在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搭建方面有什么具体打算?
  孟霄:滨州市有着丰富的产业优势,有“十强”产业和战新产业,建立了科学、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地方科技创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市委科创委的领导下,我们将研发投入、科创平台、创新主体、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统筹起来谋划,贯通起来布局,更好地发挥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作用,提高了创新效率,让滨州的科创“味道”更加浓郁。
  在目标导向上,重点做好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文章,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这是我们“大干2023”的重点工作。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发力突破。在科创委统揽下,深耕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像目前我们重点产业里的铝轻量化、智能纺织、健康食品、高端化工,都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交叉融合,把产业链分析透、创新点把握准、融合文章落实细,进而激发出科技创新的“乘数倍增”效益。
  在工作布局上,重点把握两个维度的工作:纵向上,积极开展厅市会商,今年上半年,第一轮厅市会商已经全面结束,也完成了验收,第二轮也正在准备签订,争取更多创新资源落地滨州;横向上,定期会商研究项目、平台、人才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为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记者:在今年的全省、全市“两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提到了“创新平台建设”,滨州“双型”城市建设,很重要一方面就是“产教融合”,请问我市在搭建高水平科创平台,赋能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成果和新举措?
  孟霄:近年来,我市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引领作用,加速构建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科创平台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市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总量达到389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在承载高层次人才、突破重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部门重点抓好两类平台:一是面向产业链强链延链,重组、整合市级重点实验室体系,新建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优势产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全覆盖;二是在抓好增量培育的同时,引导现有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和市场化运营能力。
  记者:“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说法已经提了多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加上了“科技”,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科研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在培育、助力企业科创发展上,有什么具体部署?
  孟霄: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是企业家成就梦想的舞台。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就是“五主二抓”,即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抓研发和转化两个关键。对于大型骨干企业来说,通过支持其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来实现企业质变到迭变。对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激励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总之,通过在政策、项目、平台、人才、金融等方面综合施策,政企同心,共圆滨州企业家“创新、共享、迭变”梦想。
  记者:“始于研,终于用”,在现实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上,我们有哪些探索?
  孟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样,科技成果展转化难,是科技系统面临的一项“老大难”问题。就滨州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接不准、机制不畅、环节缺失,很多企业签署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往往由于政策、机制、平台等方面存在堵点,最终成了“一签了之”的空中协议。因此,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必须要树立“缺什么就补什么”的链条思维,通过政府搭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精准度。所以说,我们主要依靠滨州市优势产业,比如铝、化工、食品加工产业,通过这些优势产业里大量的熟练工人、科研设施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把大量实验室或者已经完成小试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适合滨州的,可以就地实现产业化;不适合滨州的,进行技术交易,形成一种“研发在外、转化在滨”的成果转化模式。我们的目标是,2023年在全市建成10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真正形成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做强产业链。
  记者:企业做科创,周期长、成本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在助力中小企业科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孟霄:中小企业是活跃度最高的市场主体,对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科技创新难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扶持和解决:
  一是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贷款,对企业进行直接贷款支持。这是目前使用灵活度最高的一项政策,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承担70%贷款风险,银行承担30%贷款风险,最高额度可以放款2000万元。这对中小企业来说,资金使用灵活便捷,也减轻了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成本高问题。
  第二,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攻关难题,我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解决,一是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联合滨州市专家团队以及高校团队,成立了由100人组成的科技服务团,由科技服务团对接具体企业,掌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再联系相关领域的高校或专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第二种方式,从202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组织接榜挂帅项目10项,这项政策主要用于一些中小企业的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对于接榜挂帅项目,通过科创券形式,给予企业和高校合作金额30%、不高于50万元的补贴。
  通过这几项政策的落地,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关注科创,通过科创进行攻关,让自身得到更大发展,进而达到规模企业的水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