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曹广勋与《医学简明录》
郑书翰

  在清末民初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曹广勋可谓医名远、威望高、学术影响广。清同治六年(1867年),曹广勋生于阳信县益寿区曹家糖坊庄(今阳信县河流镇曹家糖坊村)一户农家。虽是农家,曹家对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将他送去读书,希望曹广勋以后能奔个好前程。
  曹广勋机敏过人,也肯努力,光绪九年(1883年),也就是16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造化弄人,刚进入青壮年时期的曹广勋却罹患疾病,不能集中精力读书,以至于数考不第。这样的遭遇,对他而言是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打击。饱受疾病折磨,又感前程晦暗,曹广勋决定转攻医学,既为自救,更为救治更多像自己一样饱受病痛折磨的人。这就是范仲淹所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现实注解。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有着扎实传统经子学问底子的他,对理解“阴阳”“五行”等构建起来的中医学理论自是轻车熟路,而且由于有自身的遭遇,对于病人的苦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他学习中医努力踏实,对待患者尽心尽力,刚过而立之年便凭借扎实的临床医术,得到了海丰、阳信、沾化一带百姓的信任与称赞,成为一方名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届不惑的曹广勋定居济南,创办了“博济堂”药店。有了专门的店面可供临床实践,他的干劲更足了,尤其到了省城济南,各路名家云集,对他来说是难得的切磋学问的机会。他夙夜读书临床,更兼习诸多名师技艺,很快名声大噪。对此,《惠民地区卫生志》记载道,“四方求诊者云集,常门庭若市”。
  他在济南居住经营40余载,84岁高龄时返回故梓,坚持为乡亲及慕名来诊者解除病痛,可谓“济人忘己,医德至上”。即使在今天,济南、阳信一带还传颂着许多他的故事。
  1912年,某夜风雪大作,曹广勋到济南北坛街出诊归途,看到道旁僵卧着七岁孤儿李迈千,便毫不犹豫地抱起回家,收养在侧,视如己出,抚养成人。这个故事读来令人感佩至深。1952年冬,85岁高龄的曹广勋应20里地外的病家所托出诊,不幸途中罹患疾病,竟至不起,不久便与世长辞,让人扼腕叹息。
  曹广勋不仅医德崇高,理论造诣更是精深。他一生勤于临证,精研医理,博采众家学说,著述颇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医学简明录》。可以说,这本书是曹氏毕生学术精华所在,耗费曹氏十余年心血所成。
  该书原是曹广勋的临床记录,验案心得渐多后便将其析族分类,以先论病后备方药的格式汇编而成,内涉内外妇儿、内难辑要、金匮伤寒、四诊治法等分目,共20卷,百万余言。论述简明扼要,直点要害,论述持之有故,重视传统医学理论的逻辑推导,立方选药遵循“药少、取易、效高、价廉”原则。全书既论医理又列药方,理法兼备,使后学一目了然。可以说,这本书是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医学著作的代表作,与同时代其他地域的中医名作相比也毫不逊色,是黄三角中医药文化与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
  曹广勋在序言里这样解释撰写这本书的原委:“儒学深于医学,医学难于儒学。业儒者行事有误,不过情理之违悖;业医者治病有误,即有生命之危险。此医学之所以难也。愚少多疾病,弱冠病仍缠身,连年医治,病未除根。不知病之难治欤,抑医之不善欤?古之明医,一望一诊,即知病之所在,药到病除,病者医者,曷其乐哉!恨疾病之难却,叹明良之难遇。愚业儒之际,即有心医学,因累科名,有志未逮。自科场停后,学医之心益决,即于《内》《难》《伤寒》之书,以历代医家所著作,研究数十年,夙夜匪懈,探索医林,寻觅要诀,触类旁通。又加三十余年之经验阅历,乃得由博返约,芟繁取简,本古人之医学而不拘,欲阐古人未发之神机,未发之妙理,十余年而成《医学简明录》一书。”
  由此可见,曹广勋是抱着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完成此书。该书成于1928年至1939年间,此间战乱连年,辗转传于后人,终曹氏一生也未能看到此书出版成册,几多遗憾。历经文革,书稿在王盛林、曹方坦的冒险保护下得以幸存至今。
  1983年时任山东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的张奇文教授受省卫生厅委托,负责编纂《山东中医药志》。在此期间,张奇文收集了省内大量历史文物与散落民间的医家手稿,《医学简明录》手稿即在其中。张奇文细读惊叹之余,对如此精深的医学著作隐匿民间,不得公之于众感到可惜,遂组织专家仔细编辑、校对,并以《山东中医药志》筹编办公室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的名义出版单册。
  张奇文写序评价认为:“范围宏博,论证扼要,无散漫空洞之词,有切实致用之长。阅是书也,犹如绕行山林,忽出峡谷。苦困斗蛇行之累,顿觉豁然开朗之明,眼亮意畅,得心应求……此书之问世,于后世临证医学之裨益,当非浅鲜。”至此,曹广勋的医德修为与学术精华得以部分传世,裨益后学。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