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热泪盈眶,特别是孩子的故事。
今天,咱们讲几个滨州娃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是爱读书的农村娃吕晨静。
十年前,妈妈带着她和妹妹艰辛度日。妈妈在镇上纺织厂打工。小晨静在破旧的灶台前烧火做饭,黑乎乎的小手一边熟练地往灶里填柴火,一边哄着幼小的妹妹。环顾四周,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房梁上低垂着一盏昏暗的电灯。一条破旧的板凳,就是她的学习桌。
对于吕晨静的成长,老师、乡亲们都帮了不少,但人生路终归要自己走。在学校的图书室,她如饥似渴地读书,一年读书80多本。语文老师外出开会,她当起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文。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将省吃俭用攒下的30元零用钱全部捐出。
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吕晨静健康成长。在区、校举办的多次活动中,她都担任主持人。2011年,她高票当选滨州市红领巾理事会副主席。2021年,吕晨静考入鲁东大学就读化学专业硕士。
第二个孩子,是爱唱歌的张浩浩。
张浩浩上小学时,母亲就已身患癌症,但总是鼓励她要想唱就唱,长大要撑起半边天。2016年,张浩浩参加新年联欢会,妈妈拖着虚弱的身体,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观看了她的现场演出。
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川小学快乐音符合唱团,团长张浩浩时常重复一个原则——“合唱团里只有我们、没有我”。所以,团里每个孩子的集体观念和荣誉观念都很强。
这个合唱团的成长,是惊人的。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支持下,合唱团勇夺中国魅力校园合唱节二等奖、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献礼党的十九大演出、受邀赴德国黑森州演出……
现在的张浩浩,以优异成绩进入滨州实验中学就读。
第三个孩子,是考入清华大学的男孩支海鹏。
谁说寒门不能出贵子?
支海鹏走出了一条震惊乡里的升学路。支海鹏的父亲干建筑,母亲种地,家境普通甚至一度很窘迫。但他最终考入清华大学。
其实,支海鹏并非别人眼中的神童,在小学、初中时成绩并不拔尖,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天才,却永远觉得自己有进步空间。这种好心态,来自于他的外公。这位可敬的老人曾读过几年书,在村里当村干部几十年,有见识、会算账,心里有故事,很受当地百姓尊重。最早,他就教过海鹏识字、算数,还常给他买书看。正因外公的影响,支海鹏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咬牙坚持。
细想这个三个滨州娃的故事可知:成功的孩子未必有充裕的物质条件基础,甚至没有完整的家庭呵护,但身边总是有深刻影响他们的好家长、好老师,他们都是这些孩子身边的榜样,助力他们成长的强大力量。
其实,滨州坚持实践家校社共育实践已有八年之久,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将好家长、好家教、好家风提炼好、分享好。教学相长,说的不止是老师和学生,也是学校和家庭,也是城市和乡村。
星光不负赶路人,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品质的教育,可以从发现身边的美好家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