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2023年3月16日至17日,省委书记林武来滨州市调研时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滨州市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蝶变”,“工业立市、实业强市”全面起势。
近年来,我市高质量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把技术改造作为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支撑,技改升级成为我市传统产业转型蝶变的主要动力,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双千”工程,在智能化程度、绿色化示范、高端化提升等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23年一季度,我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4位,实现首季“开门红”,为制造强市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年以来,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需要,我市确定把做强做优做大滨州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努力实现数字经济新赛道换道超车,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实体经济赋能增效。
我市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阶段仍然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多数传统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下游,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创平台数量少、层次偏低。铝业方面,我市通过源头减量、磁选铁精矿粉、烧结砖、改性固化作路用材料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一定的赤泥减排和综合利用,但在增强赤泥综合利用能力、推动铝产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方面,仍需要加大力度;化工方面,我市除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化工企业普遍研发投入较低,企业装备现代化程度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不足,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建设滞后。
结构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整体产业结构偏重,部分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高端产业的延伸不足,主要产品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纺织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前端,上游纺纱的营业收入占比高,下游服装占比较低;目前我市成为生猪外调大市,但没有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屠宰企业,名优畜产品品牌少,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另外,我市还存在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能级不够强等问题。铝产业在铝轧制领域,缺少润滑油液、淬火介质等配套企业;化工企业数量较多,但存在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入园企业产品链协作性较差、原料及辅助材料未能很好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
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严重制约着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济南等城市相比,我市在发展平台、生活休闲、商务服务、教育医疗等服务配套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如我市食品加工业受困于行业现状和就业趋势,专业的粮食加工、质量安全和机械等方面高素质人才入企意愿较低,导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困难。
持续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我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科技创新入手,不断提升转型内生动力。要做优科创平台,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拓展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区域创新格局;要做强企业主体,借鉴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的做法,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遴选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等要素向企业汇集,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更好赋能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实科技服务,抓好研发投入,用足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从集聚发展入手,不断壮大转型竞争优势。加强现代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能整合、布局优化,提高产业园区化、集约化水平。做长产业链条,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加速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继续发挥好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长的“头雁效应”,落实"1+5+N"帮包责任制,着力抓政策帮扶、抓项目建设、抓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链提档升级。同时要强化资源要素、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推动用地、能耗、煤耗等指标更多向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倾斜,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优化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优先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出台激励政策,引导财政金融信贷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支持力度,实行利率优惠,鼓励创新和发展适合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地见效。
从产教融合入手,不断强化转型硬核支撑。深化“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职教模式,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着眼我市产业人才需求,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全国一流“职教名城”,以职教赋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强化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握指成拳”,加快实施企业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全覆盖工程,加快完善"产学研训创"体系,打通技能人才供需两端,以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拓展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人才节等活动成果,持续深化“三进三创”工程,做好“渤海英才”优化提升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启航工程等,以人才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我市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展现出巨大的升级潜力。为适应消费升级和国内产业政策调整,我市传统产业也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积极推动自身转型升级。
卢绍彤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丁逸群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社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