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强”产业指的是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十强”产业中的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产业是我市发展较为成熟的拳头产业,已形成了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十强”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产业是我市重点布局新兴产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市相关产业产品档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创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在新兴产业迭代突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创新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灵魂。我市“十强”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创新所需人才和激励政策相对完善,具备突出的创新优势。“十强”产业中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往往限于自身实力,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专业人才缺乏,对于研发失败的承受力有限,因此导致研发意愿和研发能力有限,阻碍了行业创新。如山东海容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需求萎缩,2022年营业收入下降较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数字化创新改造成本较高,负担较重,资金缺口较大。
专业人才有待于进一步集聚。专业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研发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山东北部城市,滨州市内高等院校相对省内发达地区较少,造成本土人才培育能力有限,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专业人才聚集度不足。
营商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对于省内沿海发达城市、省外发达地区还存在不小差距,在产业政策制定、重点市场主体扶持、财政政策倾斜、税收政策帮扶、土地指标使用、融资贷款便利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力突破。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附加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也是推动我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推动“十强”产业发展要素供给,推动资金、土地、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市场化供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推动“十强”产业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满足市场对于高端产品、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使得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以高质量和高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评制度供给,推动政府与市场发挥合力引导我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活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质量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可以使得在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原始生产要素投入不变或者降低的情况下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金融对于创新的资金支持,解决市场主体创新的资金困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儒商精神,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组织专业人才集体攻坚的巨大作用,解决创新主体匮乏的难题;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综合作用,激活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活力,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为我市“十强”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动产业人才集聚。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我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实人才招引制度,落实好“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服务等方面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多种方式重点培养、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对全职引进的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能够引领“十强”产业发展的团队给予经费支持以及最高额度基金支持。依托我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培育本土高端专业产业人才。开设“十强”产业相关专业,完善培育体系,采用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举措,深化开展“十强”产业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产业主体活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关键,也是我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十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运用好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精准、及时、定向为“十强”产业市场主体解决难题;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减轻“十强”产业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创新创业信心。
解忠信单位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周越单位为滨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