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坚持人民至上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秦丛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科学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内容精辟概括为“六个坚持”,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首要内容。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历程的规律性认识,是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强调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式现代化很好地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人民至上作为逻辑起点和实践落点,人民性理念在其中不断彰显。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这为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指引。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人民至上理念应融贯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未来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始终在人民性的逻辑基础上展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人民”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西方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式现代化遵循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逻辑,人被资本异化为增值的工具,致使人的发展是以物为核心的单向度的、僵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多样性、多层次、全面的,不仅应注重物质财富的富足,还应重视精神财富的富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迈入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标志着现代化战略、措施的建立都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不仅要夯实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应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应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的得到彰显。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为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一切、拥有一切,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这一经典论断科学阐释了人民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活力,也准确意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民这一内在力量。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亿万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发挥主体作用,正是有了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共建共享,才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独特道路。为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通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拓宽群众参与的深度、广度,提高参与质量,以此激发广大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力量的发挥,推动人民支持和参与现代化建设过程。
  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现代化建设的着眼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检验一种理论是否先进应以是否站在人民立场为标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遵循“人本逻辑”还是“资本逻辑”,现代化的一切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还是少数人享有。
  纵观近代以来,在资本逻辑规制下,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和逻辑起点,以资本增值为发展的目的,现代化成果由少数人享有;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其蕴含的人民性立场决定了人民既是发展主体,也是发展成果共享主体,因而赋予现代化“人本”特性,践履了一切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价值追求,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由此观之,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着眼点,也是对“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好诠释。为达致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目的,既应发挥好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分配局面;也应健全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机制,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还应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法学教研室副教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