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三农”实践
林兰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征程上,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增强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发展规律、工作关键和政策尺度的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三农”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强调“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些论述,是坚持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爱农、重农、兴农的深厚情怀。要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民立场和“三农”情怀,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突出位置,尊重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坚持自信自立,书写“三农”答卷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这些论述,深刻阐释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独特内涵,为走好农业强国之路明确了方向。认识层面,要加深对农业强国的认识,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基本规律、前进趋势,坚定走中国农业强国之路的信心。实践层面,要立足脚下的乡土大地,找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重点和有效路径。
  坚持守正创新,破解“三农”难题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城乡发展“两个规律”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是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他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论述,明确了农村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方向,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探索农业农村多样化的发展途径,确保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农民群众的检验。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三农”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由于基本国情农情及历史欠账等原因,“三农”仍是薄弱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强化问题意识,从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三农”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工作方法。“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等论述,都是坚持系统观念的生动体现。要把握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贡献“三农”方案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和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提出将粮食安全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积极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这一主张,充分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要胸怀“两个大局”,拓展全球视野,加强战略性思考,科学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要阐释好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的理念,传播中国减贫和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为全球农业农村发展、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讲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