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子强通讯员翟凯月孙雪宁
近年来,邹平市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在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城乡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邹平市累计建成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1个,实现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同时,成功打造160个清洁提升村,其中,五星级村庄数量占20%,三星级及以上村庄数量占30%,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
抓好三个方面层层落实责任
抓统筹,纵深推进。建立健全“邹平市—镇街—管区—村”四级管理网格,成立由邹平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挂帅,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全面部署、统筹协调。
抓落实,压紧责任。实行分包负责制,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干部包社区,机关干部包村,党员、村民代表包街包户,压实各级责任,推动整治工作落实落细,形成“专片有专人,专项有专人、专人负专责、专责必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高新街道大刘村实施“党员责任街”制度,成立了由党员、村民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环境卫生清扫清运队伍;乐礼村“两委”与群众签订五包、奖罚责任书,率先试点推行“撤桶并点”和垃圾分类。
抓机制,确保长效。结合奖励、考核、督导等方式,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推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农村环境由短期改善走向长期保持。黛溪街道创新实施“每周行动、每月部署、季度检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机制,让整治行动由“规定动作”转向主动谋划、行动自觉;好生街道成立由督查室、纪工委、农业办、环卫园林所、城管所等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的督查巡查小组,定期开展督导、打分、通报、约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焦桥镇将人居环境整治列入年终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及村“两委”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将督查结果与村干部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突出三个增强环境持续优化
突出典型示范,增强带动力。邹平市创新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按照“以点带面、扩面成片、连片成带”的思路,突出示范带动、片区化推进,2022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市级9个、县级15个,目前已成功打造了韩店“红色片区”、明集“明理集贤”片区2个示范区,形成了村村出彩、片片有韵、镇镇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突出细节打造,增强影响力。聚焦村旁、路旁、宅旁、沟旁等边角空地的清洁提升工作,在治理脏乱的同时鼓励将清理出的闲置地、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将环境治理、资源整合、破除陋习有机结合,通过建设小花园、小菜园美化村庄环境,通过建设微广场丰富群众生活,通过种植经济林果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助力农村人居环境由“净化”向“美化”转变,将“边角之地”升级打造为“边角之景”。黛溪街道创新打造卫生死角“微清理”、扮绿扮靓“微生态”、胶囊景观“微打造”、美丽庭院“微创建”、行为规范“微积分”的“五微联动”工作法,实现村居环境面上干净、线上美丽、点上精彩。
突出工作特色,增强创新力。创新实施村庄星级化管理,制订出台《邹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星级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村庄星级评定标准、管理办法及结果运用等制度。创新推广农村垃圾桶“撤桶并点”模式,开创“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桶定点集中、清运车集中清运”模式,解决垃圾桶管理脏乱差问题。2023年,邹平全市所有村庄将实现“撤桶并点+上门收集”模式全域覆盖。
强化三个结合提升治理效能
与绿色农业相结合。邹平市规范建设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体系,落实网格监管责任,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邹平全市274家畜禽养殖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以建设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10万亩,完成“水肥一体化”建设5000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4%、90%以上,实现水肥药减量、绿色可循环。
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实现美丽乡村由“要我创建”向“我要创建”的转变。在宣传方式上多元化,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发传单等宣传方式,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在引导方式上具体化,将“清洁战役”“门前三包”、美丽庭院创建等具体要求写进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进行常态化清洁,激发内生动力;在工作方式上民主化,根据村民需求和意愿确定整治内容、顺序和标准,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政府引导支持、村民集体决策实施的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
与富民强村相结合。坚持富民和强村同频共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等富民产业,将“1+4”土地经营模式列入“邹平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工作成效纳入乡村组织振兴考核评价体系,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交流经验做法,研究解决问题。2022年,合作经营土地4万亩,试点的5个镇162个村平均增收2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