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一门之文 百年之史
——《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校注版付梓

  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通讯员张海鹰报道)近日,由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组织校注的海丰吴氏“小四库全书”之《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校注版付梓。这是无棣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校注的第一部文史典籍。校注版以初刻本和重刻本为蓝本,分上、中、下三卷,计29万字。
  吴重憙所辑《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是海丰吴氏家典之一,与《吴氏诗存》《吴氏文存》《吴氏试艺》合称海丰吴氏“小四库全书”,初刻于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四卷本,现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重刻于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五卷本,现藏于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携妻张氏、带子高致从今河北省迁安市南门里千里迢迢来到无棣县东南关村,盖起了几间草房,开垦了几亩薄田,从此定居下来,子孙繁衍。自清顺治至宣统260年间,海丰吴氏十朝皆列科名,九世累遗典籍,以文化鼎盛著称齐鲁,有“进士门第”“贤宦世家”“儒林翰苑”之称,并以“家乘万卷”冠鼎齐鲁。有御赐“奉天诰命”“忠贞可嘉”金匾两方及清军机大臣张廷玉题写“父子进士”、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题赠“尚书第”金匾各一方。
  《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含诰敕、御碑、祭文、旌表、谕旨、史传、行述、行状、墓表、墓志铭、家传、年谱等200余篇,其中有诰敕(圣旨)121折,是研究无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曾为吴氏家族墓表、墓志铭撰文、书丹、篆盖的,皆为一代硕学通儒。如文华殿大学士李之芳、于敏中,东阁大学士王杰、武英殿大学士彭蕴章、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吏部尚书孙嘉淦、刑部尚书桑春荣、工部尚书陈宏谋、户部尚书梁国治、兵部尚书嵇璜,还有文坛大家王士禛、董邦达、严曾、赵士麟、曹秀先、王原祈、田雯、杜堮等。
  《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辑录在卷者,有20人科举中式,其中 进士 9人、翰林学 士 3人,从七品小官到一品封疆大吏逾百人,不乏忠贞为国为民官员,可谓:“掇英撷秀科甲如林,名宦贤卿方伯联第。”吴绍诗和吴垣、吴坛父子三人,因明敏司寇,迎来了吴家号称“尚书门第”的鼎盛时代,入典《清史稿》。
  吴自肃,海丰吴氏十一世,海丰吴氏家族崛起的奠基者,自幼就有惊人的才气,25岁考中举人,35岁成为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四海为官近30年。吴自肃能文,继承了他父亲吴永孕“崇儒重文”的优良品德,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被称为“东鲁名儒”“海岱儒宗”。吴自肃能武,忠贞善战,曾经中条山单骑招安张化金,康熙帝美誉:“山东人真好汉”,评价他“真乃忠臣良将也”。仕至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诰授“朝议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崇祀江西、云南、山西三省名宦。
  吴自肃有十个孙子,第八孙即是吴绍诗,海丰吴氏十三世,海丰吴氏重心人物。在陕西为官时,连年大旱,其率民“修富平渠,沃溉数百顷”造福一方。首创《大清律例名例》两卷,为《大清律例》奠定了基本框架。仕至吏部侍郎加尚书衔诰授“荣禄大夫”,谥“恭定”,谕祭葬。
  吴绍诗长子吴垣,海丰吴氏十四世,乾隆年间任湖北巡抚,于大灾之年,“发廪济饥,招商转运,率僚属捐俸,劝富姓输资,设厂煮粥,全活无算”,其德行记于方志。乾隆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吴垣:“非建牙开府,不足展公才。”诰授“资政大夫”,赐祭葬。吴垣胞弟吴坛,著有《大清律例通考》39卷,吴坛与吴垣不但发扬光大了吴氏家学,而且延续了父辈在政坛上的荣耀,迎来吴氏家族号称“尚书门第”的鼎盛时代。“治事明敏”的吴坛断案公正无私,明察秋毫,审理过许多大案、奇案、冤案。乾隆帝对他评价为:“明晰律令,处事条理分明、理智得体。”吴坛既明晰律令、处事稳重,又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在江苏任巡抚期间政绩卓著,被朝廷追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
  吴坛曾孙吴式芬,海丰吴氏十七世,著名金石学家,一生攻读,半生为官,“两榜进士”“著述等身”,编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等著述10余部。吴式芬一生命运多舛,宦迹大河上下、长江南北,既有赏戴花翎的荣禄,也有革职留任的辱痛,却始终不计荣辱。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授“光禄大夫”。
  吴式芬次子吴重憙,海丰吴氏十八世,晚清匡时救国名臣,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吴氏家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尾声。吴重憙担任驻沪会办电政大臣期间,主持收回了中国电报总局,赎回了京汉铁路管理权,参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声誉远播海内外。朝廷赏戴花翎,诰授“光禄大夫”,荣耀一时。辛亥革命发生后,吴重憙退隐津门,闭门谢客,专事编辑《吴氏世德录》《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艺》《九金人集》等名典。
  吴重憙三子吴崶,海丰吴氏十九世,自幼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他步入政坛后,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决心要像父亲吴重憙任河南巡抚抵抗英国福公司的经济侵略那样,给予坚决回击。在河南为官时,立判“鸡公山外国人租地交涉案”,慷慨陈词“官守有责,尺地寸土何敢轻弃”,卒使洋商就范而后已,张扬民族正气,其事广为传颂。仕至江南江安督粮道、两淮盐运使,诰授“资政大夫”,赏戴花翎。
  无棣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校注版笺注者陈俊介绍:“《山东海丰吴氏世德录》既记录了吴氏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崇儒重文、耕读而仕的家风和吴氏文化的历史渊源,更是清朝260年的历史缩影,其文风流韵与时代变革相始终,一门之文,百年之史,由一家之兴衰,可纵观清代政局变革与学术变迁。”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