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残疾农民在盐碱地里种出诗意田园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高士东魏惠迪张泽宇

  近日,无棣县小泊头镇妙农四季家庭农场的瓜果迎来了丰收。20余名员工在一位开着残疾人三轮车的中年人的指挥下,忙着采摘新品种“秋月”梨。这位残疾人就是农场主丁太玉。
  妙农四季农场共有200亩地,主打果品是梨、苹果、冬枣和绿化苗木。“‘秋月’梨今年长势不错,能收16万斤左右,全部销往当地大超市和农贸市场;前一批新梨7号收了10万斤左右,大部分售至上海,效益很好。”忙得汗流浃背的丁太玉介绍道。大个头的“秋月”梨一个有1斤多重,采摘价在4元—6元之间。
  当日,步入妙农四季农场,树上果实累累满目青翠,树下甬路水系相绕,林间喜鹊雉鸡啁啾,水中鱼欢波艳虾肥。通过10余年的艰辛付出,加上有地方残疾人创业补贴的加持,丁太玉从土里刨出了“金疙瘩”,在盐碱地里种出了诗意田园。当地一位书法家为他欣然题词:“江北有丹青,素手把清泉”。
  丁太玉今年51岁,是小泊头镇丁王庄人,2010年因一场车祸致残。2013年春,他建起了家庭农场,后被评为市级农业示范园。近几年,他的绿化工程也辐射到了山东省、河北省各地。十年来,农场的年收益从以前的二、三十万元,涨到了现在的百万元。他多次被县镇表彰为残疾人创业创新先进个人。
  车祸后,由于骨质疏松引起了骨髓炎,他先后到济南、北京各地医院多次手术,原本一米八的身躯矮了一大截。为防止再次骨折,医生在他的双大腿打了固定架,右腿是内固定,钢板植入肉里;左腿是外固定,骨头上打了6个钉子,外边靠30厘米的金属架串联支撑。手术后,他左腿留下了3个直径2厘米多的开放性伤口,需要每天消毒和更换药物3到4次。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今3个开放性伤口直径缩到了1厘米左右。
  笔者采访的当日午饭前,丁太玉匆匆赶到农场北侧的门卫室,拄着拐,拉上窗帘,倒在小床上,慢慢扽下长裤,将左大腿上厚厚的纱布用剪子剪开,轻轻撕下,在开放性伤口及各钉子眼处进行清洗、消毒、抹药,填入药芯后,先用绷紧的薄纱布缠好,中间均匀敷好一层厚厚的药棉,外边再用稍松点的绷带进行多层严实包扎,整个左大腿实现了“全副武装”。换完药,他倒在床上,翻了3次身,才穿上长裤。因左腿不能弯曲,他自制了个铁制的“鞋拔子”用来穿鞋;穿袜子则从网上买了个专用的套袜工具。一次换药,夏天耗时约30分钟;冬天衣服厚,一次就得40分钟左右。一天3—4次,周而复始。每次换药看似云淡风轻,实则痛入骨髓,减轻疼痛只能靠长年吃止疼药。
  换完药,骑上三轮车,来到树下,他就又来了精神。“太玉太要强了,其实他累倒在工地上、园子里很多次了,但一次次他都坚强地爬了起来。”村支部书记丁玉柱说。
  十多年来,凭借这200亩农场和苗木绿化工程,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4名残疾人走上了致富路,带起2家家庭农场。
  “作为男人,在家里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家庭需要我坚强;作为农场人,咱们的小泊头镇是市级农业产业强镇,我只能添彩不能拖后腿。下一步,我准备再从规模、科技、产业上下下功夫,争取向乡村田园综合体的路子发展。”丁太玉信心百倍地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