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父母爱粮
□胡付营
  白露节气过后,不论是小区门口的菜摊还是附近的集市上,卖生玉米棒子的多了起来。玉米棒子粥更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道简单美食,总能让人品味到淳朴日子的独特味道。
  庄稼人对土地和粮食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你看房前屋后角角落落,凡是能开垦的地方都种得满满当当。茄子、丝瓜、韭菜、茴香自不必说,玉米、芝麻、高粱、棉花也挨挨挤挤地种上一些,似乎只有看到满眼的蔬菜庄稼,农人的一日三餐才有味道,生活才有生机,日子才更有奔头。
  父亲年龄大了,把庄稼地分给大哥二哥侍种后,劳动了一辈子的他还是闲不住,老家大门口那块下坡地就成了他的“责任田”。虽然已没有了年轻时的体力,父亲就下慢功夫。推土、挡土堰、整平、挑垅、栽种、浇水,其实一点也不比种大片的庄稼省事儿。一垄棉花、一垄豆子、两垄玉米,靠近坡的几小块则种了丝瓜、扁豆、菜椒、茄子、曲曲菜,虽然地块高低不平,可也被父亲整理得如梯田般层次分明。
  因为坡地紧挨着河,父亲就在河边铺上几块石头权当台阶,方便上下提水浇地。那时我每次回家,都要看看父亲侍种的那点庄稼是否缺水,看似地块不大,可真要一桶桶浇灌起来,一次也得一二百桶水才够。细想起来,每一点庄稼和蔬菜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一幕:父亲蹲坐在那片小小的“责任田”前,静静地望着,黝黑的脸膛如同土地一般的颜色,不时一缕淡淡的卷烟燃烧的烟气轻轻飘向空中。
  往年到了这个季节,父亲“责任田”里的早熟玉米就已经成熟了。因为管理到位,一个个玉米棒子很大,且颗粒饱满,人见人爱,谁见谁夸。腾出来的玉米地紧接着移栽上大白菜,一两天功夫又是绿意盎然。
  玉米棒子在屋顶上晒干后,父亲要我帮着装进塑编袋,扎好口,放进已经打扫干净的南屋里码起来。天气晴好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拾掇出大簸箩、簸箕、马扎和各种工具,最后架出来两袋玉米棒子,就在阳光里尅玉米。虽然大哥二哥说那十几袋玉米棒子用脱粒机几分钟就能完事,捎带着打一下就行了,可是父亲和母亲执意还是自己动手。在他们心里,庄稼是一天天慢慢长大成熟,收获也要慢慢来,自己能动手的事儿,决不让孩子们代劳,能劳动吃饭就格外香。守着粮食,父母就是幸福的,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欢喜,满头的华发在阳光里似乎也有了光泽,粗糙的双手也有了力量。
  玉米芯留着可以引火做饭,更多时候是点炉子用。烟少,灰少,生火快,母亲特别喜欢。玉米粒除一小部分留作种子,大都加工成玉米面,或做粥,或蒸窝头,那味道和色泽仿佛都融合了土地的芳香和阳光的色彩。每次到家,母亲都要给我装上一塑料兜玉米面,嘱咐我要文火慢熬,这样做出来的粥才更有滋味。特别是冬日,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可谓飘香四溢,喝一碗,浑身暖和和的,有说不尽的舒坦。
  年岁渐长,我慢慢读懂了父母他们这一代人,更读懂了他们一辈子的“粮”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玉米深加工行业,我满是欣慰,努力工作的同时更应当秉承父母的那颗“粮”心,珍惜粮食,热爱土地,辛勤劳动,努力奋斗,让每一粒玉米都产生价值,将平凡的岁月涂抹上层层金黄,生活将会更加有滋有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