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十年磨一剑 续写青滨纺织新篇
  (上接第一版)
  房宽峻表示,研制人造血管,最难的是突破编织和生物相容性难题。人造血管必须非常细密,要具有抗渗透性,同时还要有弹性,以及伴随人体活动发生形变的顺应性。为了避免出现人体排异反应,团队需要寻找合适的生物涂层,让血液流经人造血管的时候,细胞组织能够攀附和生长,实现快速内皮化,使人造血管和人体血管融为一体。
  找合适的纺织材料就像大海捞针,每一种材料,房宽峻和团队都想拿来试试,再把它们排列组合,工作量特别大。织造更费周折,人造血管是立体编织的,但普通织机织出的布都是平面的,团队不断尝试改造织机,让它织出管状或者螺旋状织物,进而找到最适宜的弹性区间。织造难题攻克后,团队又研究涂层问题,要防渗漏,要防止短期内血栓的形成,要促进内皮细胞在血管壁上的形成。
  经过两年多的研发,房宽峻团队研发的人造血管终于完成临床前的生物安全性能检测,经对比发现,各项技术指标均不输于最优质的进口产品。
  去年3月,房宽峻团队研制的人造血管接受首例大动物实验手术检验。“人造血管与心脏主动脉缝合好后,医生故意用针刺破管壁,血柱喷出,2秒钟后血流自动停止,管壁复原。动脉血压至少是120毫米汞柱,在这种情况下扎破织物还能自动复原,团队成员激动得流出了眼泪。”房宽峻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就能用上咱们滨州愉悦生产的物美价优的人造血管了。”房宽峻说。
  情定滨州,青岛滨州纺织再续前缘
  2013年,房宽峻从青岛正式来到愉悦,而他与滨州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房宽峻之于愉悦,在某个层面又像是青岛与滨州在纺织领域的再续前缘。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纺织工业主要集聚在上海、青岛、天津三个城市,因此有着“上青天”的说法。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多种原因,青岛纺织工业开始向省内外溢,而当年盛极一时的滨州一棉,其前身就是青岛援建的青岛国棉四厂北镇分厂。后滨州一棉衍生出了滨州二棉、滨州印染厂、滨州毛纺厂等系列现代纺织工业企业。如今全球最大棉纺织企业魏桥纺织,在建厂之初也是滨州一棉提供的技术援助。
  青岛与滨州的缘分,不可谓不深。
  房宽峻第一次来到滨州,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滨州纺织做得好,来调研参观。后来因为技术指导、攻关等方面的合作陆续开展,来滨州的机会就越来越多,在这期间,结识了愉悦集团董事长刘曰兴。”
  在房宽峻看来,刘曰兴对企业科技创新有一种天然的痴迷。“我每次来滨州,他都跟我谈创新,他认为一家企业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就不会有前途,因此一直在酝酿着如何与我开展合作。”
  2012年,愉悦集团注册了全国纺织行业为数不多的企业独立的研发机构——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但注册后没有运营。这年夏天,刘曰兴又一次邀请房宽峻来到滨州,又一次聊起了企业研发创新。刘曰兴说,愉悦集团有个研究院,注册了但没有运行,能不能把这个研究院利用起来、运营起来。房宽峻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创平台,便欣然答应建设运营研究院。
  2013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初二,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
  互相成就,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
  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企业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房宽峻初到愉悦,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匮乏。招不来优秀人才,同样也是刘曰兴的痛点。
  难,就想办法。
  出高薪,给住房,高福利,有待遇,还怕招不来人?房宽峻提出的条件,刘曰兴全力满足。这一年,愉悦集团从北上广等城市招来四五十名硕士、本科生。
  人才来了,要留住,要成果,要转化成效益,在这方面,房宽峻有独到之处。
  “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只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就相当于把一项技术转移到了企业,是‘一次性’的创新。企业必须要围绕技术攻关锻炼队伍,这样在实现技术上突破的同时,也实现了人才队伍的锻炼成长。”房宽峻说。
  从2013年担任愉悦集团首席科学家起,房宽峻几乎每周都要往返于青岛与滨州。让他欣慰的是,不少研发团队的青年研究人员已经成为愉悦集团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关键岗位上继续进行科技创新,并带动全员创新。
  十年来,房宽峻不仅持续为企业培养科研人才,并攻克了多个难题。
  “房宽峻领导的科技研究院让愉悦集团科技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年销售额还从20亿元跃升至140亿元,其中新产品销售额占集团全年销售收入30%以上。”愉悦集团旗下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国清说。
  “技术创新解决了很多企业发展的痛点,”张国清介绍,“例如,印染行业普遍使用的圆网印花技术印花逼真度差,喷墨印花技术成本高。”房宽峻将数码印花的分色原理应用到圆网印花技术中,并改进了设备、工艺、原材料,主持建成了全球首条高精度圆网印花生产线。而后,他又带领团队建成全球首条高精度圆网印花和“喷墨+圆网”复合高速印花生产线,在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印染色彩饱和度提高了50%以上。
  传统印染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废水处理。房宽峻带领团队发明了活性染料连续无盐清洁染色成套工艺技术和装备,与传统工艺相比,节约化学品约60%,减少废水排放约30%。他还创新研发了印染废水源头减量与水再生利用技术,主持建成首条废水近零排放示范线,废水再利用率达95%以上,有效助力纺织业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种互相成就,如果没有企业的信任与投入,我的技术成果不会转化得这么快,更不会向世界前沿技术进阶。”房宽峻说。
  家国情怀,方寸间闪耀科技之光
  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由愉悦定制生产的纳纤膜防护口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种口罩,与传统无纺布口罩有何不同?“奥秘就在它的独特设计和工艺。”房宽峻说:“这款口罩共有三层结构,里外是两层布,中间是纳米纤维。纳米纤维直径只有一两百纳米,强度低,可以很好地过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普通无纺布口罩通过静电吸附细菌和病毒,但静电衰减后口罩防护作用大大降低。而纳米纤维的过滤效果持久性强,适合长期佩戴,并且人体皮肤对它极少有过敏反应。
  小小一款口罩,在方寸之间闪耀高科技光芒,而其从设计到研发再到生产,仅仅用了100天时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当年1月30日,大年正月初六,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房宽峻和他的团队开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复合膜材料的产业化开发工作。
  在这之前,房宽峻对静电纺丝技术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开发,有一定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做口罩的熔喷布等材料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开发新型病毒和细菌防护材料就成了房宽峻等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确定了这个任务,房宽峻团队成员分成不同的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团结奋斗,没有一个人掉队,大部分人就吃住在试验现场。那是令人难忘的100天,对于奋战的场面,房宽峻仍然历历在目。纳纤膜的研发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赋予了防护口罩佩戴舒适性。
  疫情过去后,房宽峻团队又赋予了纳纤膜新的用途定位:滤芯。
  “如今,各种空调、新风机的滤芯大多是用无纺布作为材料,最大缺点就是静电衰竭,时间久了就没有过滤效果。”房宽峻说,纳米纤维是持久性的,现在新风机、室内空气净化器,包括汽车的空调滤芯也都用纳米纤维来制作,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不仅如此,纳纤膜技术在皮肤再生、生物传感、生物工程支架等生命健康领域同样前景广阔,有望掀起一场健康材料的革命。
  跨界发展,与滨州纺织荣辱与共
  “发展成熟的传统行业更需要创新,使技术和产品实现差别化,这样才有生存空间。从发展趋势来看,跨行业、跨领域研发,或许是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房宽峻说。
  “健康纺织是保健用品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也为纺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概念和新空间。以家纺主业为支撑,从愉悦家纺升级到欣悦健康,愉悦集团大健康板块已建立起完整生态产业链条。”他说。
  “老百姓衣食住行离不开纺织品,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衣疗健康’,通过衣服来解决健康问题。”房宽竣表示,比如开发具有中药功能的纤维材料,研制具有治疗功能的纤维材料。“未来的纺织技术产品一定是智能化可穿戴的,把传感器置入衣服,通过生理指标就可以测量出身体各项参数,再通过App发送到手机端,24小时监测身体状况,起到疾病防治效果。”
  最近这十年,房宽峻有一多半时间是在滨州度过的,他慢慢了解这座城市,与这座城市产生感情。“滨州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房宽峻说。
  从30多年前初识滨州,到如今与愉悦、与滨州纺织荣辱与共,房宽峻也在见证着滨州的发展。
  “愉悦家纺所在的这片区域,10年前还没这么多建筑,随着滨州高新区开发建设,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与此同时,愉悦集团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愉悦有更为宽广的未来。我也将继续陪伴愉悦共同发展。”房宽峻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