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大河东流书美卷
□刘树行
  深秋时节,天空一下变得高远,湛蓝如海,浮云舒展了身姿,白如雪,飘逸得像个精灵。太阳经历了一整夏热烈的燃烧,笑容依然灿烂,目光依旧明媚,只是收敛了灼人的刺痛,像温暖的手抚慰着我们的心。
  在秋风的感召下,黄河荡起热情的波涛,树叶开始用沙哑的喉咙唱起雄浑的赞歌。鸟儿从头顶飞过,那彩色的翅膀掠过双肩,诱惑着我们,结伴飞翔在利津县北宋镇金秋的千里江山上空。
  一
  利津,并不陌生,距离也不远,和咱们老滨县是邻居。因为一条大河流经的缘故,两地更近了。
  儿时有个好伙伴叫利军(本来叫利津,上学改了名),他家老爷子“发财爷爷”老家就是利津,昔日称为“利津洼”,从穷乡僻壤投奔到“不下雹子不用问的尚店里则镇”小刘村安家落户。明朝前期的利津,在时人眼里:“东津古渤海,独枕海东隅。路僻人稀到,天寒物未苏。”城里更是“陋巷寡人事,往来无车马。”而利津古城的整体轮廓恰似一只凤凰,头朝东、尾向西;西出城门的三股官道,犹如凤凰尾巴上的三根长翎,由此,利津城就被冠上了“凤凰城”的美名。
  时光荏苒,被黄河水浸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黄河滩区的建设者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奇迹,绘就了一幅和美的“大美北宋,宜居城镇”水墨画。汽车欢快地奔跑在黄河大坝上,蓝天映衬着白云,白云点缀着蓝天。路旁的白杨树向我们招手,花儿也点头致意,好像在说:“欢迎你来采风。”松树似乎更绿,昂首挺立,像健壮自信的青年,坚定地屹立着。不一会儿,来到黄河岸边,一座宽阔的浮桥横卧河面,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看起来十分壮观。信步走上浮桥,这儿黄河水面并不宽,黄河水带着泥沙滚滚东去,两岸的泥沙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
  小时候听发财爷爷唱过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难。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就只能在冰上走。而今,黄河上的最大浮桥——五庄利兴浮桥如一条蛟龙飞架南北两岸,美丽的浮桥宛如长龙卧波,将北宋小镇与整个世界连在一起,为这里平添了几分诗意和灵秀。
  浮桥承载过我们,承载着北宋的拓展与繁荣,为北宋大美江山谱写着流光溢彩。一座山,一条河,一座桥,仅仅走过一次,或许懂得不够深刻,但我至少是看见了它自豪自信的表情:弘扬开放包容的黄河文化、变革图强的凤凰精神,黄河岸边的人胸怀高远理想,在黄河滩区正创造更加令人惊叹的奇迹。
  久居城中,不晓得世界就这样悄悄地改变。时光沿着生命的年轮,经历了春天播种的忐忑不安,夏天生长的壮怀激烈,从容不迫地走进秋天收获的里程。风轻轻吹拂着,温暖中夹带着一丝凉爽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果香、草香以及泥土的芳香,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了舒适安静。
  二
  汽车不再前行,在树木繁茂葱茏的一个小村庄停下了脚步。
  村子里“十步一塘,百步一湾”,河湾水波粼粼,游鱼嬉戏;林荫中绿地如毡,曲径通幽。最惹人眼的还是那“台式民居”。看到来了这么多文人墨客,乡亲们也不打生,纷纷围拢过来。我恭敬地拉一位老农走上一户高台,请他讲讲这“高台屋”的历史。
  老人兴致勃勃,话匣子打开就滔滔不绝:村名叫佟家村,是保护相对好的传统村落。长时间和黄河打交道,滩区内的民众为防家园被洪水冲毁,就地取材,有效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土资源,盖房前,耗费巨大精力和财力垫起梯形的高土台子,然后在高台上造屋。土台少则高出地面三五米,高的可达八九米,“垫台子”自然就成了村民生活中的大事。老农还饶有兴趣地讲起了围绕“垫房台”形成的风俗。滩区村庄,盛行男孩出生后就着手“垫房台”。农闲有空就垫上一层土,然后停段时间,雨季借雨水浇灌自然淤实。过段时间,土层被淤实后,再垫一层,这样垫垫停停,停停垫垫,儿子长大了,“房台”也就筑好了,在台上盖儿子的婚房就提上了日程。
  佟家村紧紧依偎着黄河母亲,户与户间的房屋各有各的身高,就是坐落在同个院落内的不同房舍,地基高矮差距也很大。我顺着斜斜的坡道,爬上了一家台子,走近只用树枝扎成“保障子”和几块木板缠钉成的活动的栅栏门。院内一只不大的黄狗警惕地盯着我,但却没发出吼叫。整个台基四周呈梯形坡面,有三面,都栽上了树,既防水防沙,又可以改善小小的生态环境。台子四面坡上都修有排水的“流子”,雨水在台子上汇集后,沿高台四周的流子哗哗地唱着歌顺流而下,俨然一道道小小的瀑布。
  “日行河底夜宿台。”穿行在佟家村的林荫下,绿道幽静清凉,林中百鸟归巢。听柴门犬吠,听秋叶落地,像一首轻音乐在耳边轻奏,抒情,缓慢,悠扬,持久,掠过心头,流向心底,黄河故道里的美丽家园呀,你带走多少人间的烦忧,抚平多少无谓的追逐。
  那一日,“到人民中去——走进北宋镇”艺术家采风写生活动来到佟家村。北宋镇历史久远,有佟家村这保存完好的生态村落形态,置身小村间,鸡犬之声相闻,河里鸭鹅成群,处处绿树红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传统古村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佟家村摇身一变,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宝地。你仔细观赏过盛开在秋阳下的花朵吗?一定是最浓郁、最热烈、最深沉,因为她饱含了长时间的期盼,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安静的乡村,紧张疲惫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愉悦起来。要离开了,真有些依依不舍,干脆在车上闭目怀想。登高台欣赏长河落日之绚丽,垂钓闲情于黄河湾塘;漫步果林看累累果实,闻阵阵花香;徜徉柳荫,听啾啾鸟语,抚徐徐和风;躺卧草地,看蓝天白云,任阳光沐浴,尽情领略黄河滩的明媚阳光。倘若能在避水台上的高台房夜宿,庭院月光下,品香茗、浅酌琼浆,静听黄河惊涛拍案,实在是心清气爽之致。
  这时导游加了一个小插曲,给我们几个掉了向的人解迷惑。据说,在台子村,大多人会掉向,因为为了与黄河水的流向保持平行,村里的房屋并不是按正南正北布局,院落也不一定是方方正正。在建设佟家村文学创作基地的房舍时,为了美观,想让院落方起来,可惹得临近房台的村民不乐意,原因是和人家的院落碰角,不吉利,于是建设曾一度拖延。静静的秋夜,整整一宿回味利津名吃水煎包的香味,美食家古清生先生在品尝利津水煎包后,曾写下美文:“其(利津水煎包)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馅多皮薄,香而不腻,酥而不硬,色味俱全,堪称面食之佳品。”利津水煎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利津人通过勤劳与智慧,让其味道更香,让这一古老技艺不断传承发展,给这个世界留下继承和创新的最好佐证。
  三
  第二天拂晓,聆听着北宋大地的苏醒,感受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
  汽车驰骋于阡陌相交的乡野间,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喧嚣的锣鼓,动听的歌声,醉人的芳香吸引着我们,赶到了北宋镇南贾家村的蜜桃种植基地。文化大舞台前挤满了人,还有不绝于耳的喝彩声,舞台上俏丽的姑娘们正用欢快的舞蹈诠释着丰收的喜悦。每一个采摘园里都挤满游客,热闹非凡。我进了一家园子,园主很好客,笑嘻嘻地递给我一个刚洗干净的桃子,兴奋地和我攀谈起来:“蜜桃采摘节今年是第二届了,东营、滨州许多地方的游客都来采摘、购买。滩区土地土质好,蜜桃就更加香甜多汁。”再看家家果园里,不管是高声呼喊着“进园来尝尝”卖桃的老汉、年轻利落的媳妇,还是啃着桃子蹦蹦跳跳的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的果树丰收了。
  硕果累累总是钟情于秋天。桃园里,粉面香甜的桃子把枝头压弯了腰,一个个让阳光晒出了开心的笑脸,它们你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在唱歌,有的像是在说悄悄话。我又走进一个园子,笑脸相迎的竟然是一个老熟人——高中同学闫华。他高兴地和我握手:“滨城梁才和北宋毗邻,采摘节这天,孩子大姨夫要我来帮忙。这原生态的桃甜度高、个头大,多摘些回去分给亲戚尝一尝。”一分钱不花,我满满地装了一大兜。据说,北宋镇还将凭借临近黄河的优势地理位置,全力打造了“绿色长城、产业廊道、休闲水岸”黄河生态经济带。
  天空中飞过一群雁,不由得让人吟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不由想起了故宫展出的难得一见的中国传世巨制名画《北宋千里江山》。天才画家王希孟椽笔描绘大宋锦绣河山: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与山川湖泊相辉映。俱往矣,看今朝,黄河下游大美北宋早已将青绿山水赋予了新的意义:富丽堂皇不是它的审美追求,而是充分体现沿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北宋千里江山,在黄河母亲温柔的臂弯里休养生息,遍野金光闪烁,分不清哪是花、哪是草、哪是果,就感觉那是一幅长长的新画卷,所有的生命都在谱写最精彩的篇章。
  驻足凝视北宋,丽日蓝天,风清气正,祥静安泰。滚滚东流不息的黄河,日新月异的北宋千里江山,写进诗文,存入相机,留在身边,深藏心中。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