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小天使”尚未长成就着急降临人间,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早产儿”。这些孩子因为早产,身体的很多机能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倍加呵护。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早产儿的比例大约在11%左右,在我国这个数字相对较高一些。
早产的原因是什么?“早产儿”在养护上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事项?孕妈妈应该如何避免胎儿早产?日前,记者采访了滨医附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主任赵国英,请她来进行解答。
母体感染是导致胎儿早产的首要原因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胎龄小于28周的称为超早产儿。”赵国英向记者介绍,“随着医学的发展,全国各地均有关于出生胎龄22周—23周的超早产儿存活的报道。因此,建议对出生胎龄大于等于24周的超早产儿进行积极救治,对出生胎龄22周—23周且生后活力较好的超早产儿也可予以救治”。
通常而言,早产儿的发育是不成熟的。晚期的早产儿(34周≤胎龄<37周)基本上已经接近足月,个体的发育基本不受影响,需要住院监护的时间也比较短。但一些超早产的孩子,他们的器官尤其是肺部,发育尚不成熟,必须要靠机械通气及PS(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来支持,同时需要为他们提供营养的支持、大脑的保护、皮肤的护理以及预防感染等,这些都需要医护人员保持密切关注、实时监护。
而早产的原因有很多,“从母亲的角度来说,母体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呼吸道感染、生殖道感染、宫腔盆腔感染等。”赵国英说,“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母体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有双胎、多胎、母体生殖器发育畸形等,都会引起早产。”从胎儿角度来说,胎盘、脐带发育畸形,也会导致早产。
作为孕妈妈,如何尽可能地避免早产?赵国英告诉记者,首先孕妈妈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总是有焦虑、暴躁情绪,这样对胎儿的发育是不利的。同时,作息要有规律,不能熬夜,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要戒掉咖啡、烟酒,更不能吸食毒品,这些对胎儿发育都是有害的。
滨医附院早产儿治愈率超98%
目前,在滨医附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早产儿的治愈率超过98%,绝大多数都能治愈出院。在早产儿监护室里,医护人员会努力把暖箱营造成适宜早产儿发育的“宫内环境”,让孩子如同在母体内生长。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但却充满艰辛,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孩子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细微变化。
“首先,早产儿本身抵抗力比较差,皮肤也比较娇嫩,容易出现感染。再就是他们通常肺部发育不好,需要呼吸支持,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又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动脉高压等症状。”赵国英说。
另外,医护人员还要格外关照好早产儿的颅脑发育,要随时做好早产儿的脑保护,防止颅内出血,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病率。此外,早产儿还存在肠道问题,比如如何喂养。“如果早产儿肠道发育良好,可以采用母乳喂养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但如果胃肠道功能尚不成熟,无法消化吸收,就需要靠静脉注射营养元素来维持生长和发育。”赵国英说。
通常而言,胎龄在28周到37周期间的孩子,救治难度比超早产儿低,存活率也相对较高,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极小。但早产儿是否有后遗症,并不单纯与是否早产有关。“如果是健康的早产儿,只是早产了几周或者一两个月,经过模拟宫内生长环境,身高、体重、器官的发育都与正常胎儿无异。”赵国英说。
早产儿出院后“追赶成长”有诀窍
通常,早产儿出院的标准要满足以下几项:一是体重达标,通常体重达到2公斤就具备出院条件;二是矫正胎龄达到足月;三是孩子的呼吸功能正常,能够脱离呼吸机平稳呼吸;四是能够经口喂养,不需要依靠肠道外的静脉营养。“如果任何一项达不到标准,孩子出院后的养育都会非常困难。”赵国英说。
早产儿出院之后的护理,要比正常足月的孩子护理稍微复杂一些。尤其是胎龄越小的孩子,达到出院标准以后,在喂养方面需要达到追赶生长的目标,每天的体重要增加50克。“孩子能否正常过渡到母乳喂养、吸吮母乳过程中是否会呛奶、是否存在胃食管的反流、孩子的呼吸是否顺畅等,都需要家长给予格外关注。”赵国英说。有些早产儿虽然达到出院标准,但在喂养时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出现口周发绀、面色青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所以,早产儿护理起来比一般孩子困难一些,对家长的要求也更高。
赵国英介绍,大部分早产儿在暖箱照护期间大都是配方奶喂养,回家之后要过渡到母乳喂养,孩子的体重增长会放缓。“虽然母乳中有适宜婴儿发育的各类活性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但母乳的热量比早产儿配方奶低了将近二十大卡,对于早产儿的追赶生长是不利的。”赵国英说,“所以早产儿一般不要求纯母乳喂养,可以是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混合,或者母乳添加母乳强化剂,这样才能达到追赶生长的目的。”
另外,出院后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适宜的外界环境,要注意保持家庭卫生,保持室温在24摄氏度左右,湿度相对要求偏高一些,并要经常开窗通风。因为孩子自身抵抗力较低,母亲要勤洗手保持清洁,孩子的被服要经常消毒,降低孩子感染的可能。如果家人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要尽量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