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秦皇台乡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邵一娟通讯员张志刚

  连续5年市级及以上“零上访”,这个乡是怎么做到的?滨城区秦皇台乡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效,让其他地方感到好奇又羡慕。“零上访”背后的法宝是什么?“坚持党建统领乡村治理的创新探索,以‘枫桥经验’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在秦皇台乡党委书记张硕看来,就是要让乡镇成为矛盾问题的“终点站”,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宋大学村某村民因工伤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经过“言和驿站”调解,矛盾纠纷圆满化解;任马村两家村民因为灌溉问题发生矛盾,得益于“警调对接”创新工作法,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理疙瘩”;在段李村民主议政日活动中,有村民反映在村主要路口安装减速带,村“两委”成员走访了解后立即落实,这是实施“51414”村级议事协商机制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秦皇台乡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治理有效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探索完善治理新机制,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守护百姓幸福生活。
  ■搭平台,有地方说事
  在农村,邻里之间少不了家长里短,也难免磕磕碰碰,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日积月累或许就会变成不可调和的大矛盾,这就需要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秦皇台乡结合实际,为群众搭建诉说平台“言和驿站”。
  “村里的大事小情,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凡是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矛盾纠纷,都可以来说说。”秦皇台司法所所长、乡调委会负责人李新军介绍,2023年8月份的一起邻里纠纷在“言和驿站”得到满意解决。那天,辖区某村村民王某来到“言和驿站”诉说他的烦心事:“后邻居的两棵白蜡树把自己家房檐上的瓦都损坏了,每到雨天,雨水把墙面都浸湿了。”为此,邻里之间互不相让,各说各有理。在初步了解原委后,该乡调委会成员来到现场实地查看、走访调查,找准双方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焦点,从“庄乡”和“法理”两方面入手,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两家,最终纷止事了、心事双解。
  社会矛盾的“源头”在基层,化解矛盾的“阀门”也在基层。群众最怕“办事无门”,为拓宽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渠道,秦皇台乡把“言和驿站”延伸到各党群服务中心,把调解工作做到村民身边。同时,进一步整合各自然村调委会、“一村一法律顾问”和网格员,让包村干部、职能站所和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也参与其中,实现整体协同调解,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络,真正实现纠纷有人调、意见有人听、诉求有人帮、矛盾不激化。
  除此之外,“言和驿站”还是社情民意收集点,及时了解群众诉求,为服务改善民生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在这里,可以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社会文明风尚,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张硕表示。
  ■建机制,有制度理事
  “以前,村里大小事都是村干部和党员商量着办,现在是与群众坐在一起商量着办,让群众作主。”秦皇台乡某村村民表示,现在村民每个人都有话语权。
  李爱民是秦皇台乡朝阳新村段李家党支部委员,有时间他就来到村南侧的同心亭,在这里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土地纠纷、村子的发展,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都能在大家的闲聊中反映出来。”李爱民笑着说。“在村民的闲聊中能了解民意,能解答的现场解答,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我们在民主议政日会议上集中进行讨论、积极解决。”朝阳新村党总支书记李明说。这是秦皇台乡创新推行“51414”村级议事协商机制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该机制是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突出过程党建,深化“党建+自治”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自治有机融合,逐步探索出的一套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善治治理新机制。“51414”中的“5”是指引导干部群众对村级事务常提、常议、常办、常评、常督;“1”是指制定1张议事协商清单目录;“4”是指统筹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及村民代表、农村合作社4类组织作为议事协商主体;第二个“1”是指创新一种议事形式,把议事协商地点从办公室搬到街头巷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第二个“4”是指规范提出议题、征求意见、组织实施、接受监督4步议事决议程序。
  “‘51414’治理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村民意愿、议事形式不受限制,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的乡村治理本质,真正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自己说了算。”秦皇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赵国亮说。
  在协商议事中,秦皇台乡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干的”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转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走出了一条群众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受益的乡村治理良性循环之路。“以前是为民做主,现在是以民为主。”利民新村北贾村党支部书记张秀萍笑着说,“村里的大小事情商量着办,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和习惯。”
  现如今,在秦皇台乡各村,村民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倡树勤劳节俭新风尚,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显著增强,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优方式,有方法办事
  在秦皇台乡各个村,“有困难打110”已成为老百姓普遍共识。据秦皇台派出所所长张秉义介绍,农村矛盾纠纷以邻里纠纷、夫妻矛盾、财产争执等居多,双方有着较强的解决矛盾纠纷的需求。出于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村民遇事会找派出所求助,然而很多纠纷不在派出所的管理职责和服务范围之内。据介绍,在派出所接警案件中,各类非警务纠纷约占接警总量的三分之一,接警后民警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不受理,群众会认为“不作为”;如果受理了,则可能越权“乱作为”。很多情况下,派出所比较“尴尬”。
  为此,秦皇台乡探索实施“1+1+N”的警调对接机制,由派出所、司法所牵头,联合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两委”成员、律师等,共同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充分发挥职能叠加优势,统筹整合各部门资源,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受理接待、协同指挥、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格局。
  在“警调对接”实践中,秦皇台乡逐步建立完善了案件移交、程序衔接、联调联动机制。派出所接警后,先依法判断案件的性质,将发生在辖区内的民事纠纷、轻微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和可调解的案件纳入“警调对接”调处范围,除现场能即时处理的问题外,在第一时间将案件及各种证据、文书材料移交给调解室处理。“一些矛盾在激化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变成刑事案件,但是通过这种衔接转移,将矛盾由刚性变为柔性,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从而防止和减少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秦皇台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志群说。
  “调解成功的,调解室将调解结果反馈给派出所,同时完成‘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保障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和协议履行的执行力。”李新军介绍,调解不成功的,调解室将相关材料退还派出所,由派出所进行处理,或建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避免事件恶化、矛盾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借助“警调对接”的工作优势,秦皇台司法所还打出了法治宣传、纠纷排查的“组合拳”,调解员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法治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走出党群共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新路子,把基层社会治理秦皇台品牌越擦越亮。”张硕表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