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冀鲁边和清河区战略通道在沾化东部打通
李象润 王超


  沾化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南岸,地处环渤海交通线上,海岸线长达170.5公里,徒骇河、秦口河在县境内贯穿南北,向北流入渤海,是对接京津冀、联动胶济线的交通枢纽。沾化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历史,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锤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模范践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沾化党组织1937年9月建立,相继在下洼镇于家村等村建立了11个基层党组织,到1938年8月全县发展党员250名,建立了4个区委,隶属于中共冀鲁边区。
  1939年7月,山东纵队首长徐向前、朱瑞致电冀鲁边区萧华:“你处应即拟定具体规定,向鲁北发展……以便与胶济(路)以北打成一片……山纵三支巩固邹(章、齐)地区后,拟以一部向北开去,与你处打通。”1940年1月24日,徐向前等在《关于第三期整训计划及行动方针给各支队、各分区的指示》中指出:“三支及六分区以寿光为基点,主力向广饶、博兴、高苑、青城、蒲台开展工作与鲁北萧纵队打通。”1941年1月8日,清河区奉命组建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参加“反顽”战役,原定进一步开辟垦区的计划暂时推迟执行。
  为了打通两区联系,清河区和冀鲁边区从1939年6月至1941年10月间,连续组织了4次北上冀鲁边和南下清河区的军事行动。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牛王庄突围战斗中突围至大寨村时英勇牺牲。4次行动均未成功,且伤亡甚大。1941年7月至10月,在惠民夹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忠等近100名指战员又壮烈牺牲,十七团团长龙书金、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辛国治身负重伤。总结几次军事行动均未奏效的教训,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和政委景晓村认真分析当时的抗战形势,决定攻克沾化东部、利津北部的义和庄,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沾化东部的义和庄是鲁北重镇,物产丰富、渔业生产和海上贸易便利,是兵家必争之地。1941年9月末10月初,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直属团在杨国夫等人指挥下,历经打援和攻城等阶段战斗,最终攻克了国民党顽固派盘踞的义和庄,由此逐步开辟了垦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由此连成一片。
  义和庄战斗毙伤俘敌军千余人,缴获各类枪械1000多支,其中机枪2挺,战马100多匹,粮食一大宗,极大改善了我军装备水平,并解放了88个村庄,扩大了解放区,打破了敌伪顽对清河区的隔断封锁。1942年1月,中共沾化县委在义和庄建立,并建有海上工委和海防大队,隶属中共清河区委。
  至此,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的联系在沾化东部首次打通,实现了陆海相通,沾化成为两个抗日根据地间的纽带。解放义和庄以后,清河区山纵三旅派七团团长郑大林率部向西运动,接应冀鲁边区教导六旅十六团。渡过套尔河的教导六旅十六团进入垦区不久,便与前来接应的三旅七团在沾化老鸹嘴一带会师,打通冀鲁边区和清河区联系的重大战略部署胜利实现,掀开了两区联合抗日的新篇章。
  杨国夫在回忆录《战斗在清河平原》中说:“我旅同志听说教导六旅的同志要来会师,非常高兴,早替十六团的同志找好房子,蒸好窝窝头,买好咸菜。两区战友相会,如久别重逢的亲人,相互介绍战斗经验,对今后斗争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曾长期在冀鲁边工作的周贯五将军在《艰苦奋战的冀鲁边》中写道:“由于打开了垦区,我们也就建立了一条从新海县(今黄骅市)的冯家堡、狼坨子,直达垦区郭局子和老鸹嘴的海上通道。”
  义和庄战斗的胜利,标志着清河平原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垦区根据地正式形成。这一地区群众基础好,易于发动参加革命斗争;垦区南连广(饶)、博(兴)、蒲(台)、高(苑)和清水泊根据地,西近冀鲁边区,东北隔海与胶东区相望;自无棣套尔河口至寿光羊角沟的海岸线,为我根据地军民海上交通、渔盐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这里土地辽阔,荆荒遍野、河沟纵横,地形复杂,便于我军回旋机动、休养整训和安置后方机关。垦区根据地的建立,为清河区军民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度过艰苦的战斗岁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此,沾化成为通往天津、烟台之间的水路交通枢纽,也是东连清河区、西接冀鲁边区的陆路交通要道。
  值得一提的是,据《艰苦奋战的冀鲁边》记载,当时冀鲁边军区在渤海湾拥有一支“海军”部队,名叫海上特务团。以前海上特务团只能在新海、盐山、无棣一带的海面上活动,无法在垦区找到登陆点。垦区根据地的建立后,就为海上特务团在渤海湾开辟了一条通向垦区的航线,再由垦区到清河区就比较容易了。
  周贯五对此作了一番总结。他说,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战,冀鲁边区同清河区这两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基本打通了:渤海湾有了陆地和海上两条通道;黄河上空有了一条用无线电波架成的桥梁;被同志们称为“心脏病”的介于两个根据地之间的鲁北东部地区,一部分已开辟成为我军的游击区,这块“心脏病”基本上治愈了。
  后记:抗战期间,我党在昌邑县北部、潍县(今潍坊市)北部和寿光县北部创建了一条狭长的根据地,即“渤海走廊”。渤海走廊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北部的榆树园子村,东西长大约120里,南北长不过10余里,成为胶东军区与其他战略区的唯一联系通道,架起了连接延安的红色生命线,影响着山东战局乃至全国战局。胶东根据地三面环海,跟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鲁中根据地和清河根据地。连通胶东根据地和鲁中根据地的胶(县)高(密)诸(城)莒(县)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连通胶东根据地和清河根据地的“渤海走廊”,战略地位骤然凸显。冀鲁边区与清河区的联系基本打通后,“渤海走廊”是否及如何向西北延展,进而连通陕北延安,筑就纵贯东西的红色生命线,战略物资输送、人员护送、情报传递等借由此道情形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