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打灯笼 闹元宵
□刘树行
  正月十五元宵节,紧跟在春节的后面,转眼就到了。
  沐浴着如银月色,时隔近四十年,又一次漫步村里的大道上过元宵节。竟没看到一个打灯笼的,遗憾之感猝然而生。思绪悠悠,不觉回到童年的灯笼旁,耳边似乎传来胡同里孩子们的召集令“有打灯笼的,都出来呀!”
  记得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元宵节,我是在灯笼堆里度过的。
  正月十五,在孩子们的热切期盼中如约而至。十五晚上的饭比平日丰盛了不少,但一脸馋相的孩子们却不怎么留恋饭桌上的美味,匆匆吃上几口,就一手提起灯笼,迫不及待冲出家门。“小国子,吃饱了吗?”“顺兴,快出来打灯笼啊!”小伙伴呼朋引伴声声急,很快,大道上就聚满一群群打灯笼的孩子。
  听见召集令,我赶紧把筷子一丢,一抹嘴巴,冲娘喊声“吃饱了!”抓起灯笼就往外跑。因为是新灯笼,心里那个美呀!在小伙伴面前,高高挑起新灯笼,神气地扯嗓子唱道:“打灯笼啦!看我的!新灯笼,多带劲,眼馋吧,你没有,走哩……”在玩具不太丰富的年代,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心情,现在的孩子已经无法想象了。瑟瑟寒风,或红或绿、或圆或扁的灯笼穿梭于大街小巷。轻轻摇晃,里边的小蜡烛摇曳生辉。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草地萤火,像银河群星,令人神往。
  买灯笼的乐趣也只有小孩才知道。一般过了大年初三,集市上便有卖灯的。用绳串了,或一根长杆子挑着,连扎在一块,红红花花一片,看了便觉喜庆。各式各样的灯笼琳琅满目。最多的是圆圆的红灯笼,大的,小的,也有方的;应景的十二生肖灯笼,什么年就有什么灯笼。灯笼的样式有木框纱灯笼,也有荷花灯笼,八面棱角的球型灯笼,有坐在装了轱轮的木板上的,有推着的小白兔灯笼,还有拉着的大卡车灯笼等等,各种造型,憨态可掬。精糊细作的,除了糊灯人的手艺而外,倒多有一份祝福在里面。长命富贵灯,是娘家人给女儿的生活祝福;莲花灯,代表好运连连;石榴灯,代表果实累累,五谷丰登;生肖灯,预示今年一帆风顺。小伙伴们挑了称心的灯笼,映着红红的脸儿,仿佛一下子俏了许多。你看我的,我夸你的,从街头游到巷尾,又反转过来,反复走上几遭,兴趣依然。
  记得我最早打的是很简单的,那种从集上买的灯笼,铁丝做龙骨架,很薄很细的竹签扎成,外面糊了很薄的玻璃纸,里面放只小洋蜡。能自制灯笼是大家的骄傲。自制其实也不难,我手脚笨,只能做最简单的,叫“灯窝窝”。让娘用棒子面蒸一个类似茶碗一样的东西(有时,干脆弄个“白菜屁股”,挖空了做个灯盏),蒸熟晾干,往里边倒点煤油,再搓一个煤油灯芯样的东西,油里打个滚,浸在灯窝窝里,然后点亮,捧着到大街上。倘若风大一点,就登不了场。拉着的多是大卡车灯,二哥手巧,独辟蹊径,制造了两辆“小坦克”。那可真叫个精致活,框架得用细竹子或高粱杆做。哥哥是制造师,先将竹子用刀片划成两半,然后备上一碗水,一盏煤油灯,线,确定好形状后,就将竹片或高粱杆蘸水在灯上烘弯,然后用线头扎上。扎好架子后再精心的糊上纸。车轮就用四个洋线轴。母亲会剪窗花,总特意用红纸剪出几颗五角星,帮我们贴在坦克灯笼的四面。然后还得做一个放蜡烛的底盘——小木板,用铁丝做上攀子,连在小木板上。我打个下手,拿拿东西,拾掇一下废料。一家人花两来天工夫,两辆威武的“坦克”下线了。
  正月十五晚上将红红的蜡烛点燃,我和二哥一人开一辆“坦克”,雄赳赳,气昂昂,到大街上与小朋友“会师”。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挤到大街上,小孩有的骑在大人脖子上的,和爹娘一起打灯笼。当时的大街虽没有路灯,还有些坑注不平,总觉比今天宽阔明亮的大街更可亲,能闻到地气的味道,感受灯笼的明亮温暖。大家总是挑上心爱的灯笼,比试谁的好看,谁的不怕风。我和哥哥的两辆坦克一亮相,立刻惹来小伙伴围观,一片唏嘘称赞。在大孩子的带领下,任何一个地方(当然堆柴火的地方除外),只要想给它光亮,我们就会将灯笼挑、推、拉到那里照一照,感觉就好像好运道全掌管在我们手中……五颜六色的灯笼犹如夜晚的眼睛,眨巴着透出一丝温馨,夹杂着透红的朦胧烛光,又像一颗颗天边的星辰,打灯笼对孩子来说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乐,而成了孩子们想象的天堂。再穷的日子,只要有热爱生活的心,就会把苦滋味变甜。难忘的灯笼呀,照亮了童年,鲜活了整个人生。
  待到正月十六,打灯笼的最后一天,有时会被恶作剧的人蒙骗了。人家郑重其事地积极跑过来,煞有介事关切地告诉你“快看,你的灯笼底下,有个蝎子。”如果信了,倒过来一看,灯笼就被烧着了。我就被骗烧过两次,每每会引来一阵哄笑。小伙伴们有时还会碰灯,灯笼烧着了才好。一方撞着了,另一方也连带着引着。彼此看了,不免失落,毕竟自己多日的玩物付之一炬。有的干脆不战自退,将灯笼珍藏起来。还有一个乐此不疲的事就是和姐姐一起转枣树。打一盏灯笼,围着自家的几棵枣树,转过来,转回去,口中念念有词:倒转,正转,一棵树上打八石;黑母狗、白母狗,一棵树上打九斗。美好的祝愿,借着灯笼的光芒,许给了枣树。而今的元宵节,孩子们恐怕只会吃元宵、看电视、玩手机,亦或坐上爸妈的汽车,去挤看一回灯会。灯不是自己的,自然也没多少情趣,充其量凑热闹罢了。
  那时候,只知道打灯笼,不晓得,也不问为什么元宵节才打灯笼。儿子七岁那年突然抛给我这个问题,当我说“谁晓得”时,儿子竟嘲笑我“还当老师呢”。我的父亲算得有学问,给儿子、孙子讲了些民间有趣的说法。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人们。有个聪明人想出法子,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一看,见人间一片火光,连续三夜都是如此,以为是燃烧的火焰而就此作罢。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打灯笼,纪念这个日子。前年,我给学生讲传统文化,上网一搜,才知打灯笼的由来还有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是:打灯笼习俗始于东汉,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人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月亮呀,请代表我的心;灯笼呀,请见证我的热情,作为一名老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我的肩上又有了一份沉重。
  打灯笼的记忆遥远,却无法抹去,它随着年年岁岁的圆月升起来,如银的月色下,童趣、童真,亲情、友情,溢满了大街小巷、人的心灵。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