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滨医附院门诊采血量明显增长,平均日采血量达到15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0余人次。为进一步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患者各项检测的等待时间,滨医附院检验科从多个层面入手,不断提升检测效率。
“我们不仅增开了检验采血窗口,还通过增加医护人员配置、优化考核机制、借力AI赋能等途径,为患者提供更快捷、更精准的服务。”滨医附院检验科副主任王涛说。
患者采血等待时间从28分钟平均缩短至5分钟以内
几年前,患者到滨医附院就诊,采血等待时间较长,通常为28分钟,排一次队动辄半小时,着实影响就医心情。这也让滨医附院检验科下定决心,优化这一就诊过程。为此,医院专门购置了自动化采血管理系统,采血管贴码不再需要人工,而是依靠机器快速完成,大大提升了采血效率,患者排队时间平均缩短到10分钟。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依然有优化的空间。近期,科室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提升检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王涛说,科室测算了检测人员的平均工作量,如果有人超过平均工作量的10%,就给予一定奖励。目前,滨医附院门诊的采血检测时间平均缩短到了5分钟以内。
另外,一旦出现采血患者骤增的突发情况,检验科会及时调用听班医护人员,随时补充到采血窗口。目前,检验科共有13个常驻采血窗口,4个备用窗口。“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增设2个到3个窗口,这样预计患者采血等待时间平均将缩短到3分半到4分钟。”王涛说。
组建检验科细胞室,骨髓报告出具时间从15天缩短为3天,当天即可预报告
原先,滨医附院只有1名专职负责出具骨髓报告的专家,因为骨髓报告单较为复杂,一般要15天才能出具,患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滨医附院于2023年组建了检验科细胞室,派驻医生到先进医院学习骨髓细胞学、脱落细胞学等专业知识。“目前,细胞室已经有5名专职人员,只需要3天,就能出具骨髓报告。”王涛说,“另外,我们当天就能给临床主管医生进行反馈,为主管医生开展治疗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检验科细胞室发挥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了跨科室协作。“临床医生怀疑患者存在肿瘤转移的症状时,细胞室能够发挥检测优势,及时发现异常细胞,为临床医生做出提示。”王涛说,“这样就实现了科室之间的互补、协作,让治疗更加‘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了诊断疾病的精准度”。
下一步,检验科细胞室计划更多地参与全院会诊,并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临床检验技术支持,参与协作会诊。“作为黄河三角洲检验医学专科联盟发起单位,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这项工作。”王涛说。
所有检测项目TAT时间大幅缩短,应用AI技术有效提升检测质效
所谓检测TAT时间,即检测周转时间(turn-aroundtime),是指临床科室提出检验申请到患者得到检验报告的时间,是衡量一所医院管理水平、检验科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标尺。
“原先,我们的血常规检测从提出检验到出具结果,需要70分钟。通过换新设备、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这个时间已经缩短到40分钟。”王涛说,“生化项目原先大约要150分钟,现在也缩短到90分钟以内。”
目前,检验科引进诸多国际一流水平的检测设备,大幅提升了检测质效。比如,医院为科室购置了3台血液标本智能分拣机,比起人工分拣,不仅速度更快、节省时间,而且确保了分拣准确率达到100%。仅血液分拣一项,用时就从20分钟缩短到5分钟。
提升检测TAT时间的另一项重要途径,便是探索应用AI技术。“今年1月,我们开始使用自动审核系统,预先设定好审核规则,让机器帮我们进行自动审核。”王涛说,对于不需要进行复检的标本,机器能够自动审核出结果,这一部分占到了全部审核工作的60%—70%,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血凝、血常规两个项目的自动审核,已经尝试应用AI技术,效果非常明显。下一步,检验科还计划在其他项目的检测审核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会把省出来的人力,更多地投入到人工审核环节,确保人工审核更加精准。”王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