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暧暧远人村
□葛汝真
  记得有一年五一假期比较长,我写了一篇小文,信手拈来《诗经》中的一句“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当了标题。我是特别懒的人,害怕浪费自己数量不多的脑细胞,偶尔写成的文字要么是未命名,要么是拿歌名、诗词,或者一句喜欢的真心之语就做成了标题。我自己也想不到,后来就因为这篇《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小文,有缘结识了作家苏银东先生,开启了我的一段全新的人生。
  清楚地记得,朋友圈有一位我一直仰慕的作家姐姐,她的文笔优美自然,简洁明快。那天看了我的文字,她给我留言,建议我投稿,还给我推送了齐鲁壹点一位编辑老师的名片,微信名叫“梦里炊烟”。最初只是加了好友,对我而言就是通讯录中多了一个名字而已,我并没有奢望仅仅通过别人推荐就真的能拥有一个知心朋友。尽管当下世界日新月异,人在变,都在变,我依然独守孤单,依然不敢相信虚拟的时空,在我心中虚拟再美好也不是现实,就像五花八门的电子书永远赶不上纸质版书籍一样。
  有一天晚上,我一个人看月色溶溶,看柳絮纷飞,有那么一刻突然就被触动了。拍好照片,编辑好文字,正准备发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梦里炊烟”更新了朋友圈,顺手点开,才发现与我即将发出去的图片和文案惊人相似,原来这世间真的可以有相似的灵魂。
  于是,我开始关注“梦里炊烟”朋友圈的两篇文章《渤海九路你好》《在济南邂逅文化东路》,蓦然发现我与这个人竟然有“路”的交集,渤海九路是我曾经住过的地方,那里承载了我十年的离合悲喜;而文化东路是我大学时乘坐18路公交车必经的一站,那里有我曾经的青春年少、似水年华。因为这“两条路”的原因,真正拉近了我与“梦里炊烟”之间的距离,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苏银东先生。此后,我百度搜索他的文章来读,他的炊烟系列散文在鲁北地区小有名气。再后来,我就成了他的铁粉。《又见炊烟》《梦里炊烟》从遥远的鲁北小城被邮寄过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鲁北大地贫苦落后却又五彩斑斓的星空下,没有丝毫的苦难和悲情……每每读着读着,会开心地停不下来。对我而言,这是一场触动灵魂的相遇,像是寒冷的冬夜里一盏温暖的灯火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喧嚣、浮躁,所有的疲惫、烦恼,都消逝不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现在社会的节奏太快,身处其中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感到迷茫、悲观的时候,那就读一读“炊烟三部曲”吧,也许你也能跟我一样,在闷热的夏夜里,从文字的海洋中寻到一丝清凉,获得一份惊喜。再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他那里我感受到了满满的信心,一段心血来潮的文字发过去,总是会有一字一句修改后的新文发回来,连标点都带着笑意。分享欲是需要依靠回应来延续的,在这位隔屏相望、未曾谋面的师友身上,我看到了许多经典文化中君子的个性品质:从容中道、文思敏捷、淳朴无华、善良有爱。
  我喜欢有回应的人。那种被认真回复、认真对待的感觉真的让我感动。我也是感性的人,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遇见都是缘,就像与苏银东先生的相识一样,无关身份地位,无关性别年龄。我还是一个喜欢金庸作品的人,“飞天连雪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书,虽然不能说倒背如流,读过几遍是有的。苏银东,这位集作家、编辑、军人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师友,对我而言就像是金庸先生笔下那些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也像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过的兄弟。
  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不如见一面》的歌曲火遍全网。虽然很多人说当下是“手机控”时代,但我觉得有些事情单靠手机是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的,比如这种不以金钱物质来衡量的遇见,比如有些突如其来的机缘,比如天地覆载、父母养育儿女这样的大爱,都需要化成一句“不如见一面”。我很遗憾,多年之前错过了一场金庸先生海宁的读书会。有生之年,我希望、我期待、我坚信有一天这份心灵的契合能够化作现实世界中的见面。
  夜已深,花未眠。那一天,苏银东先生新作《炊烟依依》还有新书发布会的邀请函安静地“躺”在枕边,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一想到有这么多爱自己的亲友,瞬间幸福感爆棚,感恩日月星辰,感恩花草树木,感恩人世间的每一次遇见。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