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5日
散文
古城墙遐思
○马志忠
文章字数:3,267

  人们经常说惠民是一座古城,它究竟古在哪里呢?说它建城1000多年,四门建筑雄伟,以至于方圆几百里的人一说“瓮城”便知是惠民,然而今天四门旧址还在,名称依旧,门已不见踪迹,更不知“瓮”为何物;说它是鲁北为数不多的府署和县衙同具,十字街的相国第“庭院深深深几许”,然而几十年前就在相国第的位置崛起了百货大楼、二轻商场等,现代化商业设施鳞次栉比;抑或说它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先贤辈出,诸如兵圣孙武、文学家东方朔、画家展子虔、清朝内阁大学士李之芳……但这些往往只有翻阅教科书才能查询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并真切感受到惠城之古的是千年宋城屹立不倒,古老的护城河仍在流淌。
  记得最早与古城墙结识还是在1983年。那年国庆节后的第四天,我和当年考上中专的学子们从四面八方来惠民师范报到入学。带着“害死猫”的好奇“拜访”了惠城所有的大楼,走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架势。同班同学郭明光告诉我,惠民还有个更好玩的去处,便是古城墙。明光家就是惠师近邻胡家街的,从小在护城河边长大。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在明光的引领下,我们几个外乡人吆五喝六去看古城墙。从学校大门往东一拐,不远就是胡家街,顺着街从南头来到北头便是东门大街,往东走百余米便是东门桥,桥下即是护城河。顺着护城河西岸往北走,穿过木材市场再往北,护城河陡然变窄,河面上是一座不起眼的石板桥,桥西侧还有一眼砖井,桥和井建于何年何月没有人能讲得清楚,只知道这眼井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大王营人。抬头望去,古城墙就在眼前,高高的,宽宽的,一直向北伸展而去,当时护城河没有治理,灰头土脸、无精打采地匍匐在城墙脚下。城墙脚下也未栽植树木,愈发显得古城墙高大冷峻。因为底宽顶窄,墙两侧形成了自然的斜坡,坡面胡乱长满了野草和酸枣树。时令已近深秋,那些野草有气无力地随风摇曳,偶有几棵不知名字的树从草丛中窜出头来,不修边幅、倔强地屹立在墙面之上,略微显示出些许生机和活力。
  顺着东古城墙的西侧往北走,走到北城墙与东城墙的结合部,只见一个硕大的豁口,这里是城北姜家村和马画匠村连接惠城的通道。在豁口的北侧处,有几条爬上城墙顶部的小道,往上爬的小路并不顺畅,有的地方需要人拉或者后面人推。爬到城墙顶上,顿觉视野开阔,惠城的街巷尽收眼底。当时就想,惠民真是一个繁华的都市,这么好的城防工事,只能看电影时才见得到,日后果然作为电影《不平静的后方》一处外景地。只是我们这群懵懵懂懂的毛头小子觉得好玩,压根不可能与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
  在古城东南角,还有一处更别致的地方,名字叫魁星阁。说是阁,其实是高高的土堆之上又安装了高高的铁架子(据说是做测绘用的)。魁星阁建在东护城河与南护城河交汇的内侧,阁的地基周长有上百米的样子,土堆也有几层楼那么高,由于上顶的小路有好几条,有稍缓的也有陡直的,我们几个同学哪里难上就从哪里爬。爬上土堆的顶部,感觉没用多大劲儿,几个手脚麻利的同学还不甘心,又爬上了铁架子。我不甘示弱,也想征服这个庞大的铁家伙。结果往上只爬了一层,突然感觉头晕目眩、两腿无力,险些从铁架子上摔下来。我两手紧紧抓住铁架,一动也不敢动,慌忙招呼同伴搭救。上面的几个同学下来施以援手,下面几个同学接住,才把我从铁架子上“顺”下来。坐在土堆顶上休息了好大一会儿才缓过神来。我把这段经历跟当护士的表姐说起,第一次知道是一种病症叫“恐高”。以至于后来从事旅游工作,景区上了新项目“太空步道”和“摩天轮”,从未敢体验。
  因为工作的缘故,与古城墙的“亲密接触”就很多了。1986年春季在惠民第一实验学校实习时,我曾带领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爬上古城墙。记得当时爬的是北城墙,除去个别的地方窄,两列纵队行走在城墙上并不特别挤,现在是做不到了。谈恋爱的时候,由于住的是集体宿舍,骑车带着女友来到古城墙下,说说悄悄话什么的,也另有一番情调。
  北城墙与东城墙交汇处内侧是一大片荒碱地,不长庄稼,零星排布着几块水面,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民兵训练场和靶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记不清是惠师哪一级新生入学军训,其中一项是实弹射击,由县人民武装部的军事干部担任教官。我从未经历过打靶,自然特别期待。在打靶现场,教官讲解了详细的要领,每个人10发子弹,我们10人一组,按要求卧倒、瞄准、射击,一番操作完成,便喜滋滋地等着报靶,9个人都有成绩,高低不等,唯有我的靶未报,大家都以为弄错了,最后靶牌被送过来,确实一个枪眼也没有,教官笑说“想打10环很难,但10发子弹全部脱靶也很难哦。”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羞得大脸通红、无地自容。过后,我暗自庆幸,自己最初的理想一是参军,二是当老师,多亏当了老师,要不当了兵,这个成绩肯定让战友们笑掉大牙。
  许多年后,也是一个深秋时节,几个外地同学来惠民,我又领他们登上这座古城墙。从县城西北营街往北走百余米,便是古城墙的所在。城墙下的护城河,近几年来县里组织开展疏浚和整修工作,河两岸栽植了垂柳,虽说当时温度低了不少,但这些树木依然郁郁葱葱,焕发着生机。城墙里面是上百亩的芦苇荡,风一吹,白花花一片。城墙上依旧长满了酸枣树和茅草,远远望去,古城墙就像一头老态龙钟的耕牛,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旷野中。
  史料记载,惠民古城墙始建于宋代崇宁元年,由工部尚书牛保督修。古城墙呈矩形,东西南北四门各设瓮城和城门楼,宋时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城墙高10米,顶宽13米,底宽26米,周长6000米。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宽30米,全长8500米,形成天然屏障。古城还包括吊桥、角楼、垛口等军事设施,现在已荡然无存了。历代统治者曾先后多次对其加固维修,到明代,城墙始用青砖包砌。筑城期间,由于就近取土约35万立方米,城内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坑塘,俗称“海子”。相传城内原有72个“海子”,这些“海子”与护城河联成一个系统,对调节城区气候、保障城区排涝和百姓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北角处的古城墙是保留最长、最完整的一段。沿着人们踩出的小径爬上城墙顶,举目四望顿觉心旷神怡。护城河从此向东向南延伸,宛若一条玉带,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悠远深长。城墙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村庄,一派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从此处向东望去,依稀能见到东北角同样的一段古城墙。几年前东北角与西北角城墙上面还可容几十人同时登上乘凉观景,现在已很单薄,两处加起来约有1500米长。脚下这段城墙高度还基本保持,宽度已减了不少,据说过去城墙上可以并排4辆马车行走。由于风雨侵蚀,有的城墙段顶部已经很窄了,犹如鱼的脊背;有的城墙段直上直下,状如刀削斧劈一般,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造化和力量。
  我曾专门查阅过一些史志资料,惠民古城是鲁北重镇,素有“燕齐门户、神京锁钥”之称,近千年来在此发生的战事不下30次,最著名的当属明宣帝“御驾亲征”一役。汉王朱高煦因对皇帝不满,便在惠民地区纠集7个王爷密谋造反,宣德帝闻讯亲率10万大军征讨,生擒汉王,班师回京。后来改乐安州为武定州,有“武力平定”之意。后又一次攻城发生在清同治年间,1868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率万余兵马攻打武定府,遭到清守军顽强抵抗,数日未克,元气大伤。最后一次战事发生在1946年10月,时为渤海区机关所在地的惠民曾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古城墙遭到大面积损毁。所幸,近年来县里加大力度保护古城墙,这座千年宋城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护城河几经治理疏浚,几年前就已全线通航,周末坐上小船就能绕城一周,河面上恢复了13座桥梁,为人们通行提供了便利。这几年来,惠民县依托古城墙和护城河陆续建成了古城公园和月亮湾湿地公园,还有环护城河健身绿道,每当夜幕降临,公园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古城墙、护城河已成为惠民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孙子兵法城、武圣园、武定府衙与古城墙、护城河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孙武古城旅游区。尤其是2023年建成的孙武不夜城,更是火得“一塌糊涂”。如今,古城墙已被列入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名录,城墙的整体保护开工在即;惠民县也是滨州市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开发利用正在规划当中。古城墙还将演绎怎样精彩动人的故事,还将奏出怎样悦耳华美的乐章,我们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