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9日
铁道部长陈璞如
侯玉杰
文章字数:2,425
  陈璞如(1918年-1998年),本名霍国栋,博兴县陈户镇霍家村人。1918年2月,陈璞如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兄妹二人,其父亲一生务农。陈璞如6岁时进入本村私塾读书,受到小学老师李景房的影响,接受革命道理,参加了李景房组织的农民协会活动。1932年4月,经李景房介绍,陈璞如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并担任本村党支部组织委员。1932年8月,陈璞如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博兴县农民“八四”暴动。暴动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他与组织失去联系,先隐蔽在博兴县史家口作店员,1935年春离开家乡,经烟台到大连寻找党,辗转在天津找到李景房。1935年11月,经中共党组织介绍,陈璞如到东北军53军116师学员队当兵,开展兵运工作。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经与党组织联系,陈璞如回到家乡参与组建博兴抗日志愿军,并担任小队长。1938年7月,奉调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军事队学习,任军事队党支部组织委员;同年11月受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组织部派遣,到国民党69军6师3旅8团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并任中共驻该团工作组组长。1939年1月,任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巡视员、干事;同年10月任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大鲁南区)巡视团主任。他多次穿越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地完成了巡视任务。1940年8月,去鲁西检查工作返回途中经过湖西,留任湖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来年4月任部长,兼任地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敌工委员会书记、湖西战勤指挥部政委等职。1942年7月至1943年8月,入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仍回湖西地委工作。1947年10月,任湖西地委书记兼湖西军分区政委,领导湖西军民积极配合野战军作战,承担了繁重的支前和艰巨的军事任务。陈璞如指挥若定,文武兼备,常有工作经验在冀鲁豫区《工作通讯》等党内刊物上发表,如《镇压地主是打开单东局面的关键》《游击区初步整理支部的经验》等等。1949年1月,任南下支队三大队政委,同年5月任江西浮梁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兼景德镇市委书记、市长等职,同年9月,随二野进军西南,11月任贵州省遵义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军管会主任,1950年4月起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政委,任“遵义专区剿匪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军事斗争和统战工作,取得了剿匪斗争的胜利,团结了王家烈等贵州著名的人士,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10月,陈璞如调任贵州省工商厅厅长,后任省财经委副主任、省计委主任。1956年12月任贵州省副省长,兼任计委、建委、科委主任等职,后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候补书记、书记等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管贵州省的计划、工交工作,兼任贵州三线建设指挥部党委第二书记,为贵州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监禁长达6年多。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贵州省革委会生产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省工交办主任。1975年7月到国家计委工作,参与起草“工业二十条”,与“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77年2月,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2月任辽宁省省长。1980年10月,陈璞如参加中国省长访问团出访美国,从此打破了长期闭关锁国形成的狭隘观念,拉开了新时期辽宁与国际间友好往来的序幕。
  1982年4月,陈璞如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包、放、联、通、多”的铁路改革方针和“三上一下两杜绝”的生产经营思路;支持在广深线改造工程中自筹资金、自主经营、浮动运价、单独核算的改革措施,成功地走出了被称为“广深模式”的新路子。按照国务院的指示,他主持先后撤销了8个铁路局,完成了沈阳、郑州、哈尔滨、北京、上海、成都等6个铁路局的并局工作,保证了铁路主要干线的畅通。1983年,他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严格把握政策,使整个并入工作进展顺利。他注重对外开放和交流,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先后与苏联、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引进了一批内燃和电力机车,缓解了铁路牵引动力的不足。
  担任铁道部长期间,他跑遍了祖国各地,不仅支持内地和沿海地区的铁路建设,更关注边疆地区的发展,他坚决主张修建青藏铁路。他直接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条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主通道的修建,兼任国务院大秦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1985年7月退居二线后,仍继续领导大秦线的修建工作,该线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优秀设计金质奖和重大技术装备特等奖3块金牌。
  陈璞如高度重视铁路运输安全。他强调“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狠抓建立健全运输安全岗位责任制,开创了铁路运输安全的新局面。他注重路风建设,提倡“人民铁路为人民”,提出“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16字方针。他倡导服务,亲自抓典型,路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他担任铁道部部长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铁路被人们誉为“铁老大”,其行风也颇受社会的质疑。1983年10月,《光明日报》记者通过调查,查证了山东济宁火车站刁难货主的问题,向陈璞如进行了汇报。陈璞如气愤地说:“我到济宁火车站,他们讲的都是歌功颂德的事,太不像话了,我受骗了!”并对记者说:“我支持《光明日报》公开披露,我写按语。”于是,1983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刊登了《济宁火车站刁难货主手段恶劣》的读者来信和记者的调查,并配发了陈璞如亲自撰写的“铁道部按语”,当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以要闻的形式转播了这篇报道,立即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陈璞如不护短的作法令记者十分赞赏,同时也为支持舆论监督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济宁火车站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1984年被评为文明车站。以此为契机,陈璞如抓了一系列的行风建设,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
  不仅抓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陈璞如特别注重安全生产。1984年,在全国运输安全工作会议上,作为铁道部部长,陈璞如首次提出了安全是铁路运输生命线的理念。
  陈璞如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年12月11日在北京病逝。根据其生前遗愿,家属将遗体送医院解剖。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