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31日
发挥职教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长海
文章字数:2,82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对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和强劲推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是促进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职业教育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产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
  近年来,鲁北技师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以地方资源为依托、深化产教融合,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强化育人质效,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力。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塑造高水平学科发展新优势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专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鲁北技师学院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跟着需求走,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匹配度,满足不同产业多种层次结构的劳动力需求。
  明晰新质生产力“靶向性”。对接滨州“十强”产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升级趋势和技术变革前沿,科学优化学科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了以工业应用技术类专业为主体,现代服务类专业协调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专业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吻合。
  走出既有专业“舒适区”。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布局专业新赛道、新领域。新增光伏应用技术、食品药品检验等6个特色专业,专业总数达到32个,专业与滨州产业匹配度达到81%以上。开办校企冠名班27个,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新开设预备技师专业5个、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14个,创办全市首家大学生预备技师班,孵化培育“理论创新-技术革新-技能应用”贯通型技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进一步叫响。深刻把握数字时代新特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探索开办“3+4”国际留学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适切性,不断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以地方资源为依托,深化产教融合,锻造高质量产业发展新引擎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三教”改革的主线并贯穿始终,才能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培养出一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鲁北技师学院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积极创建多元合作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优化产教融合模式,促进多元主体握指成拳,共同建设品质滨州。
  推进党建联盟工程。紧密对接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改造提升需求,与65家企业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深度合作企业达到86家、政府部门11家,与5个乡镇党委开展校地共建合作,新增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4个。组建成立16个专家团队,校企共同申报专利7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5项。与山东水发集团、吉利新能源、济南融创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校企共建无人机、真空泵、电商直播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紧盯产业发展新动向,将省市重大任务作为产教融合“发动机”,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加强与市内外骨干企业、行业协会沟通联系,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产业链,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在去年成功组建成立滨州市智能制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高端化工产教科联合体、新能源产业学院“两体一院”的基础上,今年与市文旅局、滨盛文旅携手共建文旅产业学院、吕剧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两院一基地”,全力筹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网络搭建与运维产教科联合体和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学院,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提高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学院产教融合工作成效被《人民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新华社《山东智库报告》总结推广,省领导给予肯定性批示。
  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强化育人质效,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新样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职业教育肩负着制度化培育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培养更多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工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聚焦激活教师内生动力。办好教师发展中心,促进师资队伍培优赋能,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能工巧匠进校园、名师培育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定期举办“湖畔讲堂”和教科研沙龙,组建学院教学创新团队10个,遴选培育院级专业带头人30人,3名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名班主任建设工程,20名教师获省市技术能手、教学能手等称号,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活力,赋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聚焦特色课程开发建设。开发聚焦产业技术前沿的课程,选用优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组织院级优质课比赛,培育院级教学改革典型案例5个,校企共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新形态教材4门,立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6门,其中2门被推荐参加国家级评选。开展常规教学督导,做好教学信息反馈和质量监控评价,打造“三有”课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坚持“大思政”理念,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表达温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立思政课教研组,统筹规划学院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搭建思政教学研究平台,开展思政教师专项培训,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1名教师获评山东省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个教师团队入围全省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能力比赛。扎实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理念,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做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思政”,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技能、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聚焦发挥大赛引领作用。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训、训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校、市、省、国家四级大赛梯队,形成“校赛为基础、市赛为延伸、省赛、国赛为重点”的大赛体系。今年以来,举办第六届技能大赛月,承办省市技能大赛3场,师生获奖57项,2支队伍入围国赛,大赛训练和比赛成为影响面最广、受益面最大的学生第二课堂。
  作者系鲁北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