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李明堂,男,汉族,192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商河县人。1947年2月参军。历任渤海军区教导旅通信员、警卫员、警备连司务长等职。1953年后历任师面粉厂车间副主任、厂部材料员、保管员、代理厂部三排长等职。1982年离休。
“贪心的蒋介石抢我们的饭碗子,我们和他拼到底,拼到底。青年壮年要奋起,加油参军要积极。参加解放军,保卫解放区。嗨哟嗨哟……”
虽然已经95岁了,但是70多年前的参军歌曲,李明堂依然记得很清楚。
1947年2月,李明堂参加渤海军区教导旅,跟随部队万里西征、屯垦戍边。
今年10月15日,在新疆巴彦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库尔勒市老年病医院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位渤海军区教导旅的老战士。
听说家乡来人了,李明堂穿上了珍藏的军装,并佩戴上军功章。
听到熟悉的山东话,李明堂打开了话匣子,自豪地给记者讲起了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屯垦戍边的艰苦历程。
冒着生命危险送信
1929年初冬,李明堂出生在山东省商河县一个贫困家庭。十四五岁就跟着父亲给地主家帮工。
1947年2月,村长动员翻身的农民当兵,李明堂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部队,李明堂在政治部警通班当通信兵,专门负责信件传送。
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观王庄举行建军典礼。
由于国民党的飞机经常扰乱部队,随后渤海军区教导旅开赴庆云常家庄。部队在庆云开展了大练兵运动和思想教育运动。
在训练中,李明堂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文化。参军之前,他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几个月下来认识了不少字。
训练八个月,脑子灵活的李明堂不仅认识了许多字,学会了使用武器,而且熟练掌握了拆装各种武器的技术。
1947年10月底,部队从山东庆云出发,向大西北战场开拔。随后,渤海军区教导旅回归西北野战军建制,改番号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6旅。
在黄龙山麓反击战中,军部驻扎在黄龙镇。有一晚,政治部主任叶显棠让李明堂给军部送信。
李明堂骑着一头托运行李的骡子就出发了。爬山坡时,骡子一个趔趄把李明堂摔了下来,头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他顿时昏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李明堂醒过来。这头骡子极通人性,竟然双腿跪在地上,李明堂迷迷糊糊地爬到骡子背上,心里暗想,我要死了,任务完不成了咋办呢。庆幸的是,走着走着李明堂的头脑渐渐清醒,最终把信安全送到军部。
李明堂感慨地说,多亏了这头骡子懂事通人性,趴下让我爬上去,要不还真麻烦了。
按原定时间,李明堂返回晚了。叶显棠非但没批评他,还表扬了他——没被敌人发现,安全回来很了不起。
送信过程中,李明堂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是过渭河。前方有位老乡带路,李明堂跟在后面。
正走着,十六团一匹驮武器的骡子撞到李明堂,把他撞到了深水区。李明堂是个旱鸭子不会水。等老乡把他拽上来时,他浑身已经湿透。
李明堂说,有一次数九寒天渡冰河,他害怕首长冻坏,于是便背起首长过河。过河后,他没时间松开绑腿,穿着冰冷的湿衣服湿鞋子继续赶路,时间长了落下了病。
李明堂的小儿子李拥军挽起老人的裤腿让我们看,老人的小腿黑如煤炭,青筋鼓起老高。
屯垦戍边不言苦
1949年11月,六师(原独六旅)师长张仲翰带领部队抵达焉耆。当时的焉耆,是一座破败的小城。
李明堂调任六师教导队2排6班班长。他带领8个人在焉耆县西北角驻守通往和静县的大门。
没地方住,他们自己动手在城墙边打草把子,挖一个简易的窝棚,盖着芨芨草和芦苇。8个人就挤在里面住。
当时,为建设工厂,兵团号召节省一套衣服、一顶军帽支援建设纺织厂、修配厂、水泥厂、钢铁厂、八一面粉厂等单位。
李明堂说,为了节约衣服,他们都光着膀子干活,有的甚至光着屁股。睡觉没有褥子,没有床单,冬天、夏天只有一床被子。
和生活条件艰苦比起来,最令李明堂难忘的还有新疆的蚊子。
在新疆有句顺口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达坂城的姑娘一枝花,焉耆的蚊子用手抓。”
在河边开荒地,蚊子小,咬人铺天盖地;蚊子大,咬人比敌人还无情。战士们戏称“三个蚊子一盘菜”,可见蚊子有多大。
晚上睡觉,李明堂和战士们把被子里的棉絮掏出来,既当蚊帐,又作床单。睡觉就钻到被单里蒙着头,要不然就会被蚊子叮咬得睡不着。吃饭时得找一块纱布把头和脸盖起来,旁边还得点一根艾草熏蚊子,如若不然,一顿饭下来,脸肿得像猪头。
但是李明堂和战友们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干活都争着抢着往前冲。
为尽快建成面粉厂,保障焉耆粮食供应,李明堂所在班组被调去开都河挖沙子。
为加快速度,李明堂和战友两人抬着装满沙子的抬耙子从河里跑步上来,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李明堂干劲十足,连续两年被评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荣立一等功。
当保管铁面无私
1952年,教导队解散后,李明堂分到了二师面粉厂。李明堂在面粉厂历任班长、车间副主任、材料保管员。
1956年,李明堂与一位山东女兵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他给两个儿子起名“新军”和“拥军”。
保管员管理着全厂的所有库房和各种物资材料。李明堂文化程度低,许多材料他见都没见过。为尽快掌握熟悉材料名称和性能,李明堂拿个本子对照实物一一记录。直到现在,他还坚持记录每天发生的事。
为确保供应,面粉厂采取三班倒、24小时生产。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需要材料,车间的人就找李明堂。
李拥军说,他们小的时候,记忆中的父亲腰上挂着一大串钥匙,走路叮叮当当地响。父亲在家的时间很少,经常饭碗还没有放下,就有人来喊他,父亲跟着来人放下饭碗就跑。
有一天晚饭后,眼看要下雨。李明堂叫上未成年的大儿子和他一起去给粮食盖帆布。帆布又厚又沉,两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帆布一张一张地拽出来,登上高高的粮垛盖上。
此时,雨噼里啪啦地下起来。李明堂父子淋得浑身透湿。父子俩顾不得这些,一心想着粮食,直到把所有的粮食都盖好,才冒雨回家。
在李明堂儿子的眼中,父亲是坚定的共产党员,受党教育多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时无刻不撰刻在脑海。忠于职守,绝不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哪怕一颗小小的钉子。
李明堂家5口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只有两张床一个箱子,饭桌是担起来的木板,甚至没有一个板凳。
李拥军说,母亲为了父亲洗脚方便,用打了一层一层补丁的帆布和自己找来的木条,动手做了一个小马扎。找不到小螺丝钉,母亲在外面捡了两个大钉子,找人帮忙雕螺纹,安上朋友给的螺帽,才算做好。
这个自制的马扎,李明堂用了几十年。两个儿子把马扎保存至今,看到就伤心地落泪。
李明堂的很多战友后来担任了领导。李明堂从没有因为个人的私事找过组织和战友帮忙。李拥军和哥哥都下岗了,靠自学成才,开发软件自己干。
李拥军打开手机让记者一行看照片。照片中,李明堂站在一张渤海军区教导旅万里西征的路线图旁,图上清楚地标注了教导旅所经历的十大战役。
李拥军说:“这是我哥哥设计的渤海军区教导旅的进军路线图。他一定是听了父亲的讲述后制作的。怎么样打的仗、怎么过来的,父亲讲得非常清楚。现在,这个图就陈列在巴州军分区的军史馆里。我父亲还给军史馆捐献了两枚军功章。”
李明堂对儿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李拥军说,“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靠个人努力奋斗——这就是父亲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11月14日,李拥军给记者发微信说:“10月15日,你们过来给老人送的花,现在都干枯了。可是护工要拿走,父亲死活都不让拿,一直到现在还放在桌子上。他说,那是故乡人民的情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