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6日
“小黄瓜”种出了“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淄角镇黄瓜产业年产值超15亿元,成为富民强镇的大产业
文章字数:1,167


  本报讯(记者 张旭 李建亮范桢通讯员张雪丽报道)近年来,惠民县淄角镇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发展以黄瓜为主的蔬菜产业,黄瓜产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依靠着小小的黄瓜,淄角镇走上了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强镇之路,2024年,该镇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记者在淄角镇千亩黄瓜智慧种植基地看到,黄瓜都已进入成熟期。孔凡银是种植基地的成员之一,他有7亩多地的大棚,现在除了睡觉外,他一整天都在大棚里忙碌着。“我们的黄瓜都是采用天然无公害种植技术,就连我们施的粪肥都是以煮熟的豆子作为有机肥,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孔凡银说。
  小小的黄瓜,7亩地的大棚,用孔凡银的话说,这里承载着一家人的致富梦想,也是一家人的未来和希望。孔凡银是淄角镇周家楼村村民,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由于工作不好找,收入也大不如前。2023年春节,在家人的劝说下,他返乡建设蔬菜大棚,成了“职业菜农”,现在棚里的黄瓜每天能采摘150公斤至200公斤,每天拉到镇上的靠河郑蔬菜大市场销售。“现在卖黄瓜方便多了,以前的时候需要凌晨三四点就得起来,卖货很不方便。自从咱镇建了这个蔬菜大市场以后,卖菜也方便了,固定的客商也越来越多了,卖菜方便快捷。今天又卖了900多元钱,虽然是辛苦点儿,但是真能挣着钱了。”孔凡银高兴地说。
  淄角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许全玺介绍,过去镇上并没有专门的蔬菜交易市场,农户需要每天起早贪黑摘黄瓜再拉出去卖,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不好走,菜商也不来收,限制了当地黄瓜产业的发展。后来,为了给客商和菜农搭建一个平台,该镇投资2000万元,对道路进行拓宽升级,搭建起棚子,方便蔬菜交易,如今每天到大市场买菜、卖菜的客商、群众非常多。
  淄角镇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黄瓜产业已经发展了40多年,但近几年因为品种老化、科技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种植效益越来越低,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对此,该镇制定出台多项措施,全力做大做强黄瓜产业。“为解决群众耕种难、客户收不满的实际难题,我们从土地、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群众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的模式,建设打造了千亩黄瓜智慧种植基地。”淄角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耿佃强对记者说。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淄角镇还大力扶持黄瓜新品种引进、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黄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发展。目前该镇黄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市场日均交易蔬菜量超过15万公斤,成为鲁北地区远近闻名的“放心菜篮子”。
  “我们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通过党建引领、联村共建等有效举措,持续在种苗研发、科技创新、物流配送、品牌培育等全链条上下功夫,推动黄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下一步,我们将把黄瓜深加工产业做起来,大力发展错时经济,让黄瓜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镇的乡村振兴大产业。”淄角镇党委书记高传伟表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