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党组织,重心在街道社区,根本在于创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的方法路径。滨州市积极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城乡社区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基本情况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凝聚现代化治理合力。织密组织体系。滨州坚持将过程党建融入治理各方面各环节,构建起县区-乡镇-社区-网格-楼宇五级组织架构,分别落实党建责任,实现党的组织、阵地和服务全覆盖。创建特色品牌。发挥党建“吸铁石”作用,创建社区服务品牌,实现组织统筹、资源利用、服务效能最大化,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治理品牌。惠民县孙武街道创新实施“一社区一品牌”工程,“红石榴”“红管家”等党建品牌作用发挥日益彰显。“党建红”引领“治理优”。滨城区以“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推进物业行业党组织建设,成立区物业行业党委,通过单独、联合等方式组建物业党组织99个,覆盖物业企业152个,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贯穿服务居民全过程。
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激活基层治理动能。滨州积极向数字化借力,推动基层治理走向“智治”。打造智慧社区。创新数字赋能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化生活环境,形成了一批“智慧+治理”典型经验。推动服务下移,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实效。推进机构职能整合和优化,规范社会管理事务分类和分流,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推动办事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滨城区探索社区治理“五级双向”工作法,做法得到国家和省认可推广。创建特色社区。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打造充分就业社区、儿童友好社区等特色社区。
推动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滨州始终把护航大局、维护稳定、造福群众作为基层现代化治理的重中之重,变党建优势为治理胜势。滨城区鼓励社区居民群众自发成立互助组织,整合孵化社会组织20余家,培育发展服务组织300余家,为群众提供20大类60余项专业化服务。建立“全科大网格”机制。针对多元化、差别化、个性化服务诉求,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实现网格体系全覆盖。实施党员干部“一带一跟一联”进社区进网格活动,以“微治理”畅通基层社会“微循环”。
面临的挑战
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较少、组织生活会虚化,基层组织力与党员归属感有待提升。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较差。由于城乡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关系界定不清晰、组织功能行政化等原因,弱化了群众参与社区现代化治理主动性。此外,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对策建议
搭好“流动平台”,让党员有“位”有“为”。破解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教育管理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系列举措。成立流动党支部。根据工作区域、性质不同,通过单建、联建、共建等方式,把城乡社区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台账。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各类阵地就近开展各类红色实践活动,把流动党员有效组织起来。激励流动党员做表率。整合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爱心驿站、银行网点等资源,构建广覆盖、实用化的服务矩阵集群,提供休息、学习、培训等服务,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主题活动等。引导党员“随手拍”,直报交通乱象等治理问题,成为社区治理“移动探头”。常态化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联党员”活动。整合线上线下党员志愿服务载体机制,企业和社区网格党组织同步发力,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增强荣誉感归属感。
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构建城乡社区幸福共同体。要实现公民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离不开政策的引导。重塑社区权力体系。以功能分化为取向,明晰政府与社区的分工,厘清主管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规范减少层级,社区工作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协商民主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社区党委和居委会要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业主、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将不同群体整合在一起,让各种意见公平表达。推动形成制度共同体。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作用,推动建设城乡社区现代化治理的有效载体。同时,要高度重视公民实际需求和发展意愿,探索基层党组织与社区间的民主沟通方式,实现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加强职业体系建设,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也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制度。社区工作者是城乡社区居民的身边人,他们的素质和敬业精神是社区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因素。针对薪酬待遇低、职业规划等问题,亟需完善薪酬制度、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浙江省台州市健全“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核定社区工作者平均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根据《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岗位等级序列,构建符合社区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术职称考试等,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更专业、更高效、更稳定。完善人才引入机制。把好入口关,确保进得优,不断扩充社区工作者数量,确保2025年达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如,江苏省丹阳市规定所有新入职社区工作者由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联合公开招聘,实行双备案制,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方式与各镇(街道)签订聘用合同,由各镇(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筹使用。这一做法可以借鉴学习。
刘建玲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社教研室副教授;丁逸群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社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