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当前学生学习压力繁重,加之各种社会因素冲击,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对于整体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它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由于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不同,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学生,成才欲望较强,但是社会经历较少,知识积累不深,心理发育不成熟,处理问题能力有限,尤其在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造成与自己的愿望相悖的现象,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了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使用积极的心理调整技巧,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对教育教学发展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因素: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父母离异、亲子关系不融洽等,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因素:学业压力、校园欺凌、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不和睦,这些都可能让学生感到焦虑、抑郁。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信息传播更新速度快、社会期望值过高,这些都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社会风气和大众传媒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他们心理情绪和价值观、世界观。个人因素: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应对方式、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这些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外,经历创伤事件(如暴力、灾难、虐待等)、缺乏支持和情感关怀、学习方法不当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的负面影响。课后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塑他们的性格,克服各种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后社团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结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自发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学生组织,是学生为了实现心理、文化、生活、社会等各类需求的非群体性的社团组织。
疗愈各类问题。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基础作用明显,变化显著,孩子从懵懂孩童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少年期间,学业问题、兴趣问题、同学问题、亲子问题、师生问题等问题影响其心理发展。学校课后社团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各种活动、心理健康课堂等平台,发挥课后社团大家庭力量,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健全人格。
塑造健康阳光人格。在学校里,学生要经过心理、生理、行为、语言等方面多重考验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在学习中,会遇到因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大有人在,因此容易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心理成长问题。学校课后社团可充分发挥调适心理和规范行为功能,在社团活动中及时发现各类心理成长问题,并确立心理调适方案,让学生在课后社团宽松和谐的环境以及团员之间平等交往和共同的兴趣沟通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摆脱心理不适,走出心理阴影,实现健康成长。
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学校课后社团将当代各类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理论与学校社团教育实践相结合,开展各类课后社团心理健康实践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我、定位自我,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社团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设计规划,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
提升儿童心理管理整体水平。学校课后社团活动会带动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课后社团开展的心理知识普及和推广工作,使小学生习得一部分心理知识及心理指导技巧。他们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帮助同学处理各种心理矛盾和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整并管理好情绪,因其年龄相仿沟通顺畅,工作效果会更好。
教育的本质即育人,传统的教育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养成,只关注孩子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上的健康,致使心理失调学生不断增加。学校课后社团作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和人间美,构建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热爱学习的阳光心灵世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元素。
(作者系邹平市梁邹小学一级教师。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后社团活动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有删改,课题编号:24-SKGH-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