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08日
春寒料峭大棚暖 人勤春早备耕忙
——沾化枣农抢抓农时投身设施大棚建设见闻
文章字数:890
  本报通讯员李秀玲王力韩玲
  立春刚过,乍暖还寒。在沾化区,枣农们抢抓农时,积极投身设施大棚建设,为冬枣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走进下洼镇各个村庄,施工现场热闹非凡。工人们熟练且有序地搬运着建筑材料,枣农们也满怀热情参与其中,协助搭建新大棚。“这几年,大棚冬枣市场行情好,价格可观,销售速度也快。去年我的大棚冬枣比露天冬枣多卖了不少钱。今年政策给力,还有贴息贷款,大家都想把大棚升级改造,好让冬枣更早上市。”枣农王子奎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
  为切实解决枣农建设大棚的资金难题,下洼镇积极向枣农推广全额贴息“大棚贷”政策。这一举措让枣农们在建设和升级大棚时没有后顾之忧。据了解,新升级改造的冬暖棚和双膜棚,采用棉被和双膜设计,并配合地膜铺设,能有效锁住棚内温度,不仅可以提升冬枣品质,更能促使枣树提前萌芽,相较于普通大棚,冬枣上市时间将大幅提前。
  “下洼镇将冬枣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设施提档升级,举全镇之力,全域推行设施大棚建设,2024年累计发放全额贴息“大棚贷”6500余万元,建设钢架大棚5100亩、棉被棚110亩、双膜棚17亩。”下洼镇人大主席郭文明说。
  在冯家镇王尔庄村,枣农田明瑞一家正在热火朝天地给新建冬枣大棚覆膜。“之前听说大棚冬枣收益高,我下定决心,贷款10万元建了这10亩大棚。过了年,天气也暖和了,赶紧来覆上膜。”田明瑞说。
  田明瑞种植沾化冬枣将近20年了。近年来,大棚冬枣逐渐占据优势,不仅上市早、价格高,还抗灾害、品质好。因为资金周转不开,田明瑞为建大棚的钱犯愁。听说沾化冬枣全额贴息“大棚贷”政策后,他立刻申请了10万元贷款。
  无独有偶。冯家镇苏家村枣农也是建设冬枣大棚的大户。“去年,光我们村就有10来户枣农,共贷款40多万元,建了将近30亩大棚。”苏家村党支部书记苏同云说。
  近年来,冯家镇聚力建设“冬枣产业名城”,聚焦产业增效和枣农增收两大目标,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和品种改良,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拓宽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建设等措施,推动冬枣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建设冬枣大棚4600余亩,“沾冬2号”改良3300余亩。
  一年之计在于春。沾化区正以奋斗姿态,抢抓农时,积极推进设施大棚建设,为冬枣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