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冯闻洁
  到2020年,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但是消除绝对贫困绝不意味着没有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相对贫困在我国仍将长期存在。虽然对于相对贫困的认识,会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但是我们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目标和决心是始终如一的,这既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目标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的要求。但是解决相对贫困将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任务,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深入分析产生相对贫困的原因,找准解决相对贫困的着力点,才能真正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一、产生相对贫困的原因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产生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因。导致相对贫困的具体原因,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劳动能力的不足是产生相对贫困的直接原因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中的能动性因素,其劳动能力的不平衡直接决定了其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劳动能力的严重不足是产生相对贫困的直接原因。
  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不佳,就会导致他们能够参与生产活动的范围窄、时间短,甚至导致就业困难或失业。同时,这部分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也远高于一般正常水平,极易出现因病返贫现象。
  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不足,会导致其很难把握好的就业机会,改善劳动条件的内在动力也明显不足,无法有效调动可利用资源。
  (二)收入模式的单一和低质是产生相对贫困的关键原因
  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看,收入模式主要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种不同类型。
  我国中高收入人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的收入模式综合多样。反观相对贫困群体的收入模式却很单一,更有甚者处在坐等救济的状态。收入模式的单一,使得相对贫困群体无法有效共享整个社会进步带来的收益,也不具备抵御经济风险的综合能力。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情况,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收入模式的单一造成的。
  由于相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源持续处于较低层次,导致其工资收入持续走低。虽然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更高层次的用工需求,但是由于无法胜任导致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很难改善,而且还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个体工商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虽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但由于其开发利用自身掌握的生产资料的认识低、能力差,导致他们的经营性收入还处于较低层次。并且随着当前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刚性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经营性收入很难有实质提升。
  规模庞大的农民群体,仅凭自身能力无法改变其掌握的生产资料规模小、流动性差、变现困难的状况。由于这个群体的信息来源少、培训机会少,使得他们无法将手中的生产资料做到最大化保值增值。
  二、找准解决相对贫困的着力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不断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党的郑重承诺和伟大使命。通过上述对造成相对贫困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把解决相对贫困这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完成好,就需要找准解决相对贫困的着力点,真正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一)以提供健康保障为着力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基础机制
  健康的体能是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就必须着眼于为相对贫困群体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基础机制。
  合理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完善针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切实降低相对贫困群体的就医成本。针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多发疾病,对这一群体进行定期体检,提供就医指导。引导相对贫困群体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门诊和住院报销范围,逐步提高报销比例,探索实时报销,推进异地报销,切实减轻相对贫困群体的医疗负担。由社保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有效避免因病返贫。
  (二)以提升人力资源价值为着力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动力机制
  足够的能力是追求发展的核心动力。使相对贫困人口摆脱社会底层,必须以“增能”提升人力资源价值为着力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动力机制。
  提高思想认识,持续加强精神扶贫。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充分挖掘身边典型,强化代入感、体验感,帮助相对贫困群体破除人穷志短的思想障碍,摆脱听天由命的依赖感,坚定脱贫信心,激活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强化职业能力。加强农民夜校、农家书屋建设,切实提高其现代化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培养互联网宣传营销能力,促使其转变为专业化的职业农民。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开放大学等教育机构,针对新的职业形式和需求,提供全劳动周期的伴随式职业教育,使他们始终能够跟得上形势、抓得住机会。提升文化素质。开发利用好互联网上丰富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源,提高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切实帮助他们练好应对各类复杂生活局面的内功。
  (三)以改善收入模式为着力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助推机制
  只有把相对贫困群体的收入模式由单一化转变为综合化,由低质化转变为高质化,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助推机制,才能切实增加相对贫困群体的综合收入、提高收入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招商引资、本地孵化、产业链拓展等方式兴办实体经济。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规模企业等密切合作,研究行业形势,紧跟技术趋势,丰富经济业态,制定和利用好各类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为相对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建设扶贫基地,设置公益性岗位,保障相对贫困人口的托底就业;破除政策性障碍,为相对贫困群体的流动和提升提供便利条件。
  用好各类生产要素,增加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市场关联程度紧密、弹性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策性内耗,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切实提高他们的经营性收入。用好金融要素,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多类型小额扶贫信贷产品,提高相对贫困群体的循环造血能力。用好数据、技术等要素,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社交电商和网红电商等新经营方式,打通物流通道,扩大互联网经济的规模带动效应。
  多措并举,增加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完善征地和土地流转制度,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提高相对贫困群体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基于土地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包括农村住宅在内的各类住房改革措施,扶持发展房东经济,增加基于房屋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各类富民合作社建设,鼓励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增加基于股份的财产性收入。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扩展城乡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增加基于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作者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