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滨州模式”初步形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孙文杰报道)1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发布了我市“十三五”期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滨州模式”,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连年丰产丰收,面积稳定在880万亩、产量350万吨以上,2020年获省粮食稳定度考核满分成绩;2020年全市果树面积达到71万亩、产量7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4.4万亩,总产235万吨,水果、蔬菜等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充足。
  2020年,我市高质量完成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被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市;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进10万亩标准化种子基地建设,良种覆盖率达到99%;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壤保育院”,构建土壤质量动态监测长效机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996万亩、水肥一体化18.7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1022.8万亩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7%,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22.7%、12.6%;建成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5297家,土地托管面积达1013万亩次。
  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9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五位;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9049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87家),合作社成员数量达到17.4万;全市家庭农场达到2668家,其中市级示范场106家、省级示范场49家;培训高素质农民1.2万人。
  我市形成了一大批优秀龙头企业集群,带动全市90%以上的粮食、棉花、畜禽和70%以上的水果进行加工转化增值,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这一省级考核指标列全省第一位,获得单项冠军。滨州赢得了“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城”“中国第一牛县”等荣誉称号。
  我市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目前3个省级示范区、7个市级示范区扎实推进、全面起势。滨城杨柳雪、博兴吕艺、惠民麻店三个省级示范区顺利推进,市级财政投入6000万元,累计带动社会投入21.28亿元,共推动实施项目55个。
  我市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滨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三的成绩通过中期评估,阳信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国家、省、市级产业园分别达到2个、2个、6个,累积获省级以上奖补资金3.1亿元,居全省第一,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省、市、县梯次发展的产业园融合发展载体。
  我市先后争取到沾化下洼(冬枣)、无棣西小王(棉花)和沾化冯家(水产)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2020年,惠民县大年陈镇等7个乡镇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我市同步开展了市级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国家、省、市梯次推进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2019年以来,我市共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家,其中34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滨州被确定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资创新试点市。
  我市积极探索“休闲农业+文旅”“现代农业+互联网”等模式,开展“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等创建,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所有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达到500个,比2015年增长44%;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25个。
  滨州优质农产品走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截至目前,我市已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1家、加工企业5家,生产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加工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