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平安品质更稳:维护好发展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滨州法治滨州
本报评论员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过去五年,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实现全覆盖,完善常态化精准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牢金融安全底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2021年,平安建设群众满意率达99.35%,创历史最好水平,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创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可以说,更稳的安全品质就像蓄水池,只有四壁足够深、足够坚固,高质量发展的水位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涨。
  展望今后五年,是滨州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创新的关键攻坚期、突破跃升的黄金发展期。站在“三张地图”旁,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实现平安品质更稳,维护好发展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加快构建大平安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滨州、法治滨州。
  维护好发展安全,要树牢底线思维,守牢“一排底线”,不能突破、不可逾越,实现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底线。任何一项和安全相关的工作,都决不能有丝毫侥幸和疏忽。要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做实做细重点风险防控,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监测;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危化品、交通、海洋、燃气等重点领域监管,加快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力筑牢安全发展新屏障。
  维护好社会安定,要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信仰,让“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品牌更响,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有法办、有法依法办”,构建科学立法的“滨州模式”,打造法治政府的“滨州样板”,提升公正司法的“滨州温度”,树立全民守法的“滨州品牌”,让法治成为滨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高质量实现“一网通办”,数字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场主体达到55万户以上,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围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加强立法;推进严格执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全力筑牢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维护好人民安宁,要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安全的最终目标是要作用于人心。真正的安全感,意味着能够“心安”。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突出“智防、心防、共防”,推动服务下移、资源下沉,更好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持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深入实施“全科大网格”提质增效工程,实战实用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全面增强社会治理效能;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深化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安保维稳工作,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前,我市疫情防控的形势十分复杂,全市上下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局面、掌握主动、打赢战争,努力确保疫情不爆发、不外溢、不传播,尽快实现“动态清零”。同时,统筹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生产、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实现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稳”“开门红”创造良好环境。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