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经得起检验,受到后世一直敬仰的人并不多见。宋朝宰相范仲淹,不仅名贯当时,开创了人臣“文正”典范,而且道德、文学、武功冠盖天下,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
范仲淹的成长和滨州西南部长白山的养育密切相关。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于武宁军节度使衙署(驻扎今江苏徐州)。当时,他的父亲范墉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其母亲谢氏只好带着范仲淹回到老家,因生活困难,改嫁在当地为官的长山县人朱文翰为妻。由此,范仲淹随继父的姓,取姓名为朱说。两年后,继父朱文翰任职届满,返回故乡,朱说母子随同来到了朱文翰的家乡长山县,即今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此后,范仲淹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生活。
少年时期,范仲淹就有远大志向。继父朱文翰家是当地富户,家族有经商的传统,一度要求范仲淹也练习商业,而他却坚持读书。《宋史》记载他的刻苦程度时说:“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20多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毅然辞别母亲脱离朱家,外出求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到应天府书院学习,该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这里,范仲淹以苦读闻名。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官职和社会地位,范仲淹将自己的母亲接到身边侍奉。不久,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他上书皇帝,正式认祖归宗,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税监官。他发现当地海堤年久失修,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大堤。宋仁宗准旨,并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该项工程。范仲淹亲自率领万名民工奔赴海滨,按照他设计的方案开工筑堤。他顶风冒雨,亲临施工现场。施工经费不足,他还将自己的俸禄贴上。其间,出现了许多波折,遭到部分官员的反对,但他意志坚定,在危急关头,他和同科进士滕子京不顾被海浪卷走的危险,冲在工程的第一线,稳定了民心。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大堤终于修筑完成。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大堤称为“范公堤”。
1024年,完成捍海大堤后,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被聘请到应天书院讲学。在他的推荐下,一大批学者被提拔,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在书院讲学期间,他上书皇帝,建议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僣、慎选举、抚将帅,共数万字。孝期满,升迁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他发现国家中枢机关存在许多弊端,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气节,开创了北宋政治清明的先河。《宋史》评价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因为犯颜直谏,范仲淹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天圣七年(1029年)谏止太后,第二次是明道二年(1033年)谏止废后,第三次是景祐三年(1036年)朋党之灾。家贫出孝子,国难思良将。宝元元年(1038年),原本臣服于北宋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立西夏国,并调集十万军队,侵袭北宋西北重镇延州,即今陕西延安。一时,西北边陲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在西夏的进攻下,宋军节节败退,延州北部数百里沦陷。宋仁宗终于想到了范仲淹,1040年,恢复他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范仲淹旋即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州,成为北宋镇守西北的副帅。
在边疆,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改革了宋朝将领不识军士,士兵不熟悉将领的军阵体制,改革由低级军官首先迎敌的制度。他亲自挑选士兵、选拔将官,严格进行军事训练,被皇帝命名为“康定军”。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宋朝在西北边疆采取一系列军事变革,逐渐稳定了形势。
庆历三年(1043年),鉴于局势稳定。宋仁宗将范仲淹调回京师,出任枢密副使。不久,在欧阳修等人的举荐下,晋升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范仲淹为主,韩琦、欧阳修、富弼等朝廷重臣协助,以增加国库收入、恢复国家稳定、实现持久繁荣为目的,实施变革。宋仁宗反复追问他治国方略,又亲自下手诏咨询,范仲淹于是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改革官制,选用贤能;严肃纲纪,修明法令;使民以宽,修武强兵。宋仁宗深以为是,由此开始了政治变革,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庆历革新运动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吹响了号角。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再调任青州知州,在上任的途中,他路过长山,会见了故乡的亲人。在青州时间不长,因为病重,他请求调离。皇祐四年(1052年),调往颍州担任知州,未及到任,路过徐州时,身体难支,病逝于徐州,享年64岁,谥号文正,皇帝亲自为其题碑曰“褒贤之碑”。
在西北边疆,范仲淹声望极高,当地的百姓包括羌人在内,“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得到他去世的消息,“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