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臧家鼓子秧歌:
技艺传承200多年舞姿刚劲奔放有看头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刘国军实习生王震

  在惠民县石庙镇,活跃着一支颇受欢迎的臧家秧歌队,队员平均年龄55岁。这支秧歌队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至今已传承了十一代。
  当地百姓传说,其创始人是个举人,在山西做官时见识了秧歌,回乡后就组织村民一起跑。如今,在臧家村,“人人是演员,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会走就会扭”。
  能不能跑好、舞好,关键看领队。现在这支队伍的领队叫臧加华,功夫过硬,队员们很认可。
  瞧,丑伞、花伞、鼓子、花、外脚,臧加华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于伞角。他11岁就学秧歌,现在跑“头伞”领舞阵,舞姿舒展、奔放,广受赞誉。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鼓子秧歌越发普及,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臧加华介绍,臧家秧歌年年不间断,参与村民最多可达120余人,每年从年前就开始组织,演出一直持续到年后的正月十七。“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是高潮期,也是最热闹的三天,有时候去邻村演出,也去过商河县演出。”臧加华介绍,队伍中有夫妻,有兄弟姊妹,还有祖孙三代齐上阵的,很多学生在年节时积极参与,风雪无阻。“对于舞者来说,生命的价值就是跳舞。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跳一辈子。”对此,臧加华解释道。
  今天,这门民间艺术面临着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为此,石庙镇政府建立了鼓子秧歌广场,为保护传承这一地方特色文化项目提供表演平台。臧加华则一边积极挖掘现有资源、整理专业素材,一边认真培训年轻艺人。
  他经常到惠民县石庙镇中学、中心小学,利用体育课时间为学生们教授当地特色民间舞蹈——鼓子秧歌。尽管从事鼓子秧歌没有收入,但他更在乎能将鼓子秧歌传承下去的成就感。
  近期,为了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欢乐鼓乡》表演好,臧加华和队员们只要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排练。臧加华说,一出几分钟长的秧歌小戏,看似简单,排练中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少。乐器师傅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演员既要与乐器师傅配合好,在哪个节奏点上做什么动作,定格动作要“稳准狠”,也要考虑到演员间的相互配合,动作怎么做才好看,如何整齐划一又各有美感。这些都要经过细致打磨,也是整个团队默契程度的体现。
  记者面前的臧加华和同伴们踏着鼓点起舞,刚劲奔放的舞姿引人入胜。在发掘和保护传承鼓子秧歌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臧加华走得铿锵有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