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好“三农”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这一最大特征,发挥好滨州市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努力把黄河生态保护好、把沿黄产业发展好、把黄河文明传承好,加快闯出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全面振兴乡村新路径。
发挥地域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受地理环境与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大,滨州市的自然禀赋基础与种植养殖传统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先天条件。滨州市已培育形成了“粮棉菜果牧渔”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小麦、玉米、大豆、肉牛、对虾等多种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一个粮食产业经济超千亿的地级市,中裕、西王、香驰等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着滨州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从农业生产的特色化看,黄河流域自西向东阶梯式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因素在不同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质。滨州市可以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特色化比较优势,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为抓手,打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通过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产品优势产区,以一个农产品带动一个区域产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种植、养殖的区域集中,深化农业生产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区域调整,发挥资源要素聚集的规模化效应,进而提高农产品市场谈判能力与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依托绿色、质优、安全以及兼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供给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
立足宜居宜业,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施策,对基础薄弱片区实施重点治理,持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物流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加快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提高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电气化水平和乡村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研究应用“乡村振兴电力指数”,服务乡村振兴精准决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厕所改造质量,加快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提高农民民生福祉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由于自身发展局限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占比较大、工业发展落后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黄河流域九省区大部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水平。2020年滨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显著改善。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为全面小康补齐了最短的“短板”,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为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宏观战略支撑和思路创新。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从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现实来看,需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农村低保人口、特困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并提供兜底保障,预防规模性返贫。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户,定期检查,动态监测。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进一步发挥脱贫攻坚奋进致富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推进区域发展与提高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耕“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有着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沿黄村落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生态条件好,文化传统有特色。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优势,突出“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把水、滩、林、文化、产业等作为一个有机体系进行研究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找准乡村振兴与经济、旅游、消费的结合点;通过盘活现有闲置房屋,改造提升村民房屋,打造黄河特色乡村旅游,赋予其文创休闲、民俗体验、乡村度假等多种功能,促进村庄功能提升,开发与村庄发展结合的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乡村文旅的发展,必将以产业兴旺为根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凝聚农民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作者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