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市级非遗“纯手工制艾”:五代手艺人的传承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宋静涵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艾条制作技艺”坚守初心、注重细节、精工细作,逐步使研制生产的手工制艾技艺走向成熟、受到青睐。
  《本草纲目》记载:“拣去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箩去渣滓,去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躁,则灸火得力。”焦桥镇赵旺村张氏一族,自大明洪武二年迁居于此,一脉相承、世代相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张氏第二十一世孙张居盛根据《本草纲目》艾绒制作方法,探索出了一套张氏独有的艾条制作技艺——“焦桥镇张氏艾条制作技艺”。这一独家制艾技艺先后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33岁的张国微是“张氏艾条自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自幼耳濡目染艾条制作技艺,10岁起已熟悉艾绒、艾条制作流程,16岁时已将“焦桥镇张氏艾条制作技艺”全部继承下来。
  每年端午节,张国微从附近山上收集的艾草足足有500吨,将收集的艾叶充分晒干储存三年,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取晒干净的艾叶,经传统石臼反复捣舂压,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和杂质,最后艾绒为淡黄色,洁净柔软。在讲解过程中,张国微强调:“必须选用储存三年以上的艾草,时间不够,灸完人易上火,引发口腔溃疡等症,少一年都不行。”
  张国微在继承祖传制艾方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出了艾绒养生枕、艾草牙膏、艾草香皂、沐浴用艾叶饼、足浴包、多种规格的艾条和各种艾灸用具,深受广大客户喜爱。疫情时期,全民健康保健意识明显提高,受此影响,艾条、艾柱、艾绒等产品销售十分红火,常常供不应求。张国微夫妻二人采用“古法制艾、线上销售”的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吸引粉丝达7.4万余人,同时为赵旺村30多名不能出外务工的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张国微的手工艾制作工坊,一边堆放着原材料,一边还堆放着筛选出来的“艾渣”。他介绍:“艾草浑身宝,虽然经过捣碾,会筛出部分艾草渣,但是这些渣做成枕头、足浴包也极具养生价值。”这座小工坊里,三位匠人有条不紊地制作着艾条。51岁的张翠玲熟练地涂糯米胶,卷着艾条。她说:“我这岁数也干不了什么重活儿,村里的手工制艾挺适合我,离家近,时间也自由,勤快一些,一个月能收入3000元左右。”
  张国微称,继承手工制艾技艺一方面为了不断延续家族文化,另一方面为了弘扬纯手工制艾这一民族文化。普及手工艾制作技艺,使手工制艾得以代代相传,同时为广大艾友提供天然优质的手工艾制品,是张国微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他矢志不渝的梦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