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开栏的话
  滨州因黄河而兴,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给滨州留下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今日起,本报推出《滨州黄河文化》专栏,以水为源,探寻滨州的地名文化、移民文化、治黄文化、民间艺术等,以助力滨州人用好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在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地溃决泛滥和改道,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历来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在1946年前的三四千年中,有文字记载的黄河决口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大徙7次,其主流和支流曾多次流经现在的滨州市和东营市。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黄河河道。在河南孟津以下,汇合巩县(今巩义市)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其支流济水、漯水及“禹疏九河”中的部分河流又循滨州洼地入海。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造成黄河第十二次大的改道。但“北流”继续行水。随后几十年,黄河常在鲁西一带泛流。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黄河最近一次大的改道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资料整理:邱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