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穿越千年看黄河下游堤防演变(下)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卢艳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堤防建设与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民国时期,千里黄河大堤已千疮百孔,破烂不堪。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修复黄河大堤的。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地处黄河下游的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沿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一面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行为做斗争,一面抢修大堤,清除堤防隐患,保护大堤安全。大家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反蒋治黄复堤自救的群众运动,在人民治黄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黄河实施统一管理后,根据不同时期的治河任务,从1950年到1983年间,先后开展了三次大修堤。大修堤中,通过废除民埝、开辟滞洪区、加高帮宽大堤、石化险工、放淤固堤、消除隐患等一系列措施,为战胜洪水奠定了物质基础,增强了堤防抗洪能力。
  1998年“三江”大水以后,国家加大对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按照防御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标准,部署了人民治黄以来的第四次大修堤,包括堤防加固、河道整治、险点消除、堤防绿化以及涵闸工程等工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为了贯彻落实水利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理念和对治理黄河提出的“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新要求,按照2002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要求,在黄河下游全线建成高标准堤防。同时,黄委明确提出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思路。随后,按照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要求,开始进行包括淤背固堤、险工整改、防浪林、堤顶道路等建设内容,打造集坚固的“水上长城”、畅通的防洪抢险通道、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为一体的标准化堤防体系。
  滨州市档案馆2012年的一份馆藏档案《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的意见》中这样记载:以2012年为基准年,对黄河沿岸10公里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全力打造绿色农产品长廊,实现封闭式生产、园区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底建成50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沿黄15个镇(办)整建制打造成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示范镇(办)。并立足滨州黄河区位,同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建设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相结合,着力打造“两带、三区、四园、五基地”,形成“以黄河两岸生态文化带为主轴,两处国家水利风景区和打渔张AAAA级景区为核心,四大精品化果园和五处规模化苗木基地点缀其间”的发展格局。
  随着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加快步伐迈入“黄河时代”。如今,走在宽阔、平坦、坚固、美观的黄河大堤上,眼望着那一道道昂首挺立的险工坝垛、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引黄涵闸、一个个景色秀丽的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那些数目众多、文化内涵深厚的亭、台、楼、阁、雕塑、纪念碑,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让人感叹和敬佩。今日的黄河标准化大堤,已经成为展示人民治黄成就的窗口和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画卷已经沿着大堤缓缓铺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