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滨州芝麻酥糖:
五代人匠心传承 一块酥糖甜百年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宋静涵


  80、90后童年记忆中的冬天,除了路边爆爆米花的隆隆声之外,最爱的莫过于各种香甜的点心了。而花生酥糖、芝麻酥糖、麦芽糖则是孩童时期最美味的零食之一。轻轻咬上一口裹满芝麻和花生的酥糖时,嘴里都是浓郁的芝麻和花生的香甜,实在是不可抵挡的童年美味。
  滨州芝麻酥糖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是滨城常云銮祖孙三代的家传绝技。滨州芝麻酥糖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经过熬糖、冷却、打糖、芝麻锅、拧糖拉丝等8道工序。芝麻酥糖经过逐步改进,由当初一个花色口味,现已改良开发出桂花、山楂、蓝莓、花生等多个不同口味。
  故事要从1853年说起,当年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国家动乱,战事频发,常立亭(常云鸾的爷爷)逃荒至天津杨柳青。为了生存,常立亭等3人跟随芝麻酥糖的创始人学做酥糖,师徒四人相依为命,以芝麻酥糖作为营生手艺。
  1860年,太平军战败前夕,仨徒弟告别师傅,一个去北京,一个留守天津,常立亭则回到滨州(原惠民地区)。回到滨州后,常立亭开始购置设备开办芝麻酥糖小作坊。芝麻酥糖一做出来,便得到滨州百姓的喜爱。每逢集市,常立亭就会将酥糖拿到集市上卖,不久后,“常家糖坊”的名号便家喻户晓。
  生意的红火带来了好日子,常立亭将芝麻酥糖作为常家的家传手艺,将手艺传给儿子常宝庆,父子携手走上了走南闯北的制糖路。已小有名气的滨州芝麻酥糖在常立亭老人的努力下,几年间成为鲁北名吃。其创制的酥糖,因考究的技艺与独特的口感,成为当时走亲访友的首选佳品之一,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滨州人对甜蜜的美好记忆。经过常立亭、常宝庆、常云鸾三代人的传承,芝麻酥糖在鲁北地区站稳脚跟并日渐声名远扬。
  如今,常家芝麻酥糖由第五代传人常东磊继承并发扬光大。当记者走进酥糖制作间,酥糖的香味扑面而来。记者看到,工厂的师傅们正在制作酥糖,动作干脆利落,行云流水般的配合让人赏心悦目。
  滨州芝麻酥糖的制作流程,采取传统配方,选用颗粒饱满、色彩鲜泽的当地芝麻,清洗、去皮后,放入50摄氏度左右的大铁锅中炒至酥脆。同样,熬糖的火候也很重要。将白砂糖在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熬成焦黄色,糖稀呈现沸腾的“金花”后迅速离火,倒在擦过油的案板上降温。随后,常东磊将摊在案板上的糖胚用两根竹棍挑起聚拢,反复拉伸搅条,直至呈白色的丝顺。这个步骤,极考验制作者的臂力,用多大劲儿、拉伸多少次全凭手上和心中的一杆秤。拉好的糖胚迅速放入铺满芝麻面的锅内,工人们开始围着芝麻锅拧糖拉丝。只见制糖工人揪下一块糖胚,中间掏洞,在指尖8字形缠绕16圈后,拿出拉伸旋转,放入盒中定型。拉丝的过程要始终在锅内进行,防止酥糖过早变硬。整个制作过程完全手工进行,口感、温度、时间等全部依靠制作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判断。
  一根合格的芝麻酥糖,最终要拉出2800根糖丝,糖丝根根分明、粗细均匀,每根糖丝上都要裹上芝麻面。记者拿起一块刚做好的酥糖,一口咬下,香、甜、酥、脆,甜味在舌尖上绽放,特有的酥脆感让酥糖带有几分嚼劲,余味悠长,久吃不腻。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家住康家小区的赵大爷赶了十几里路专门过来购买了三大盒各种口味的芝麻酥糖,说要寄给浙沪的朋友们。赵大爷说:“每年我都要过来买几次寄给老朋友,这份地道的滨州特产,外地的朋友都爱吃,我也爱吃。”
  滨州芝麻酥糖历经近百年的时间,光芒依旧璀璨。2007年,滨州常家芝麻酥糖被列为滨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芝麻酥糖,香不腻人,甜不见糖,酥不顶口,脆不见硬。即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零食,但滨州芝麻酥糖的经典味道始终还在,它让许多滨州人的童年美好且甜蜜,是独属于滨州家乡的甜,更是滨州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