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如何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初宝瑞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体育健康产业”“推动体育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明确了“打造体育强省”的目标,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极具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增长极,万亿级蓝海市场蓄势待发。如何准确把握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特点、结构、趋势,寻求一条逆中求变、突围崛起的创新路径,成为当前我市亟需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体育产业市场主体1000余家,涵盖体育产业11个大类,其中规上企业15家,涌现出健力美、强盛、奥冉、向尚运动、西王集团“肌肉科技”、雷威、鲁友、乐钓人、依娜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值得一提的是,惠民县李庄镇是国内体育绳网最大产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跨界融合加速推进。滨医附院、欣悦康复医院作为体卫融合试点项目,获得全省优秀成果奖;“沿着黄河去码头”全国自行车精英赛线路获评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滨城黄河风情路线获评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滨城区方煜科技开发“牛啦运动App+SaaS系统”平台,签约健身俱乐部2251家,涉及健身人群83万余人。
  竞技体育蓄势发力。我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多支本土企业冠名国家顶级俱乐部队伍的地级市,曾先后拥有魏桥·向尚、京博控股、龙福环能、鸿安牛业4家本土民营企业冠名的乒超球队,曾由西王集团冠名的山东西王篮球俱乐部男女篮被冠以“劲旅”称号。立足沿黄资源打造了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万人骑行赛、马拉松赛等10余项高端品牌赛事。
  上游产业资源丰沛。我市拥有生产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的上游产业资源。除了实力雄厚的铝产业资源,还有规上纺织企业186家,年可加工原棉150万吨、生产布30亿米。
  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顺天时——把握时代大势,抢抓发展时势。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将会出现“井喷”态势。近年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必然促成对体育用品需求的增长之势。基于这种趋势,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在各种利好政策引导下,滨州理应抢抓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准确把握体育消费新趋势,积极承接产业政策的“阳光雨露”,努力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体育服务、体育产品、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与互联网、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等深度融合,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借地利——发挥区位地势,用足比较优势。从地理坐标上看,滨州与厦门、泉州等东部沿海城市一样,都处于东经118°,这是打造沿海赛事活动的“黄金经度”。近年来,诸多沿海城市依托区位禀赋优势,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比如,厦门立足美丽的滨海风光,打造“最美丽的环岛赛道”,持续擦亮“厦门马拉松”名片,自2003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创造了“北有北马,南有厦马”的格局。近年来,我市也先后举办了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万人骑行赛、马拉松赛等多项赛事。下一步,应继续放大“沿黄靠海”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做好“四环五海”与“黄河时代”结合文章,在赛事规格和频次上提档升级,打造黄河流域系列精品赛事,做大做强“赛事经济”。
  聚人和——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共管态势。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也是中国著名侨乡,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血脉基因铸就了“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的闽商精神。纵览其发展历程,福建万亿级鞋服产业的形成以及安踏、特步、361°、匹克、鸿星尔克等一大批民族品牌的诞生,均得益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共同发力,从而实现了“放活”与“管好”的有效结合。我市应健全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探索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
  体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显著,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体育产业发展质量、集约化程度和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重大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够,市场开发不充分。二是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和市民体育消费热情仍需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需完善。三是体育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比较薄弱,体育产业相关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稀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规划引领。推动《滨州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分类制定重点运动项目和重要业态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体育产业项目库。推动儿童友好体育示范区建设规划落地。鼓励各县市区(管委会)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支持优势产业向重点产业园区集聚。
  创新体制机制。建议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推行体育产业链“链长制”,建立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理清体育部门与涉体国企关系,统筹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平台建设、督导检查等,合力推进落实体育产业各项工作。
  加大金融支持。建议通过市财政一般预算安排和整合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体育产业金融服务团,重点支持品牌赛事举办、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建设、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育用品品牌培育、健身休闲业发展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引导和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
  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企业以冠名、合作、特许、赞助、广告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高水平运动队,开发体育无形资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借鉴晋江卡尔美经验,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助推自身品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建体育场馆,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予以支持。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功能改造、机制改革、角色改变工程,借鉴日照等地模式加速第三方参与场馆运营,试行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提升场馆效率。
  多元融合发展。鼓励体旅融合发展,依托濒临黄河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示范区、沿黄系列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强“赛事经济”。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推动体育培训进入校园,探索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新模式,拉动青少年体育消费,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推动体卫融合发展,围绕康养示范城市创建,依托愉悦等企业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建设具有体能检测、运动处方、养生医疗、健身锻炼等综合功能的健身医疗综合体。加快文体融合发展,依托我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孙子文化等,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
  聚力招商引资。聚焦高端铝、家纺纺织等上游产业的比较优势,编制体育产业招商指导目录,绘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按图索骥、有的放矢开展招商。瞄准轻量化市场风口,积极与体育健身器材制造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在更换赛道中寻找新机、弯道超车。
  强化产业统计。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规范体育产业统计口径和范围,发布年度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建立体育产业发展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全面跟踪掌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基础数据,客观反映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贡献度。
  作者单位为滨州市委政研室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