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眼科名医张皆春
郑书翰

  近代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较黄三角地区更早、更广泛、更全面地接触西方医学理论与技术,所以也较黄三角地区更有利于形成体系完备的中西医汇通医学,诞生专科国医学校。
  如果没有西方医学的“闯入”,传统的中医学会沿着自我发展轨迹走向何处?黄三角地区无疑是研究审视的重要样本。这一时期的黄三角地区依然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传承,涌现出诸多传统医学分科的专科医生,而非西医学意义上的分科医生。本期要介绍的名医就是在齐鲁大地上声名远播的眼科名医——张皆春。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皆春生于阳信县城区张贵府庄(今阳信县金阳街道张贵府村)一家农户。5岁时,张皆春失去了父亲。家境虽难,但张家还是咬牙供张皆春去私塾读书,到14岁时终因家境不支而不得不辍学务农。私塾学习期间,张皆春惜时如金,刻苦努力,所以学问扎实,即使辍学了也是乡亲眼里的文化人。务农之余,他还应乡亲的邀请在村里担任私塾学堂的教员。读过书的张皆春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盼望着能够掌握更多为乡里乡亲服务的技术本领。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乡亲们求医问病是最难的事情,四里八乡最缺的也是医生。张皆春在教书务农之余坚定了自己学习岐黄之术以服务乡里的志向。彼时,与他同村的名医张纯忠先生深为其精神感动,便亲自传授尚未弱冠的张皆春以岐黄之术,并常以自己的行医经历和贤达训诂启发他、勉励他。
  张纯忠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尤为擅长眼科疾病的治疗,家里珍藏了大量医学典籍。张皆春格外珍惜能够跟师学习的机会,所以他倍加努力。因为有私塾学问的底子,读医书对张皆春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更何况有名师的指点。
  跟师数载,张皆春深入地学习研究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等医学典籍,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底子。因为授业之师精于眼科,并受“天无二曜,一物无所生;人无两目,一物无所见”古训影响,张皆春尤为留心眼科的学习与实践。
  自独立执业至83岁辞世,60多年间,张皆春始终站在临床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理论。他的学术经验与临床验案是后学诸生不可多得的经验示范与学术“干货”。
  病人的信任与远播的医名是需要扎实的临床疗效做支撑的,追求满意的临床疗效也是每位医生的本分所在。笔者仅列举载入《阳信通史》《惠民地区卫生志》里的几则记载一窥张氏医术之高明。
  1945年10月,一位河北盐山的女性患者前来求诊。此前,她患眼疾数载,深感苦恼,数经诊治而未见疗效,但经张氏五帖中药的治疗,数载痼疾竟然痊愈。1956年,已在阳信县医院工作的张皆春接诊了一位从德州宁津柴胡店来的小伙子。这位患者患眼疾多年,不能鉴物,经治疗后重见光明,感动之余拜张皆春为义父。
  张皆春的医名不局限于鲁北地区,笔者祖父曾长期负责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工作。笔者幼年时听祖父说起过,张皆春老先生曾通过书信问诊处方的方式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治好了眼疾,成为一时的杏林佳话。许多远在千里之外的病患得知张皆春的医名后寄信求诊,他尽力帮助。如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工作的黄玉德在书信求诊治愈眼疾后来信道谢。信中感激道:“多年来,我遭受眼疾之苦,曾被一些专家判为不治之症,想不到竟在你们医院治好了,真是枯木逢春。”
  张皆春勤于临床,并细致地积累医案。他的医案记录翔实,从主症到兼症,从辨证依据到辨治思路,从处方用药到选药道理,无一遗漏,可谓全面而传统的中医医案记录方式。这样的踏实与认真为后人做了很好的示范。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张皆春将这些经验汇集成册,题名为《眼科一百证》及《眼科六十五证》。
  1960年,山东省卫生厅开办全省眼科培训班,专门邀请张皆春为全省各地医生传授中医眼科的学术认识与辨治思路。张皆春依据自己积累的眼科经验亲自编写了教材讲义。其间,他白天登台授课,晚上编写讲义,言传身教,为全省培训了一批眼科专业人才。这也是黄三角中医界为全省作出的突出贡献。
  张皆春撰写的讲义经学生周奉建整理,以《张皆春眼科证治》为名于1980年7月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编辑时,张皆春已届耄耋之年,身患重病,但他还是坚持亲自审阅书稿。可以说,这本书是张皆春毕生学术精华所在,也是黄三角医学史上极有分量的一本医学文献。
  张皆春一生扎根基层,服务乡里,没有忘记青年学医时许下的为乡亲服务的初心。有省直机关多次诚意邀请他去省城工作,他依然选择留在阳信工作,做一名服务基层百姓的医生。得益于他精益求精、勤勤恳恳的工作,阳信县中医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医眼科专科诊室,直到今天曾跟随张皆春学习的那一批学生仍是山东省中医眼科学科的中坚力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