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一枚新石器时代文物“石铲”出土始末
张海鹰


  无棣,史称“古棣”,左环渤海,渔盐富足,右控平原,盛产枣棉,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二十世纪下半叶,县境出土石铲一枚,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距今约6000年。
  据1994年版《无棣县志》之《文化·文物·文物藏品》载:“石铲,1964年西小王乡王家坟出土,扁长形,平顶双面刃,刃部呈平圆形,顶部中端有一小圆孔,由青石磨制而成。据考,距今已6000年。现存无棣县文管所。”2010年版《无棣县志》之《文化旅游·文物·古代文物·馆藏文物》对石铲的记载内容同1994年版《无棣县志》一致。
  据《无棣县志》可知,无棣县第一枚新石器时期文物“石铲”,出土时间是1964年,出土地点是今西小王镇王家坟村。
  2023年夏初,有知情人反映该石铲的出土时间、地点与志书记载的不相吻合。5月12日上午10时,无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高士东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驱车赶到无棣县东部的西小王镇后王家坟村王延华家。
  后王家坟村位于西小王镇政府东北
  11公里处,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王
  家峰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
  址附近有一古庙,故取村名为“王家
  庙子”。后人为祭祖先,重建祖坟,
  并更村名为“王家坟”。另据《无棣
  寺门前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末
  年,始祖王飞鸿卒葬于沙井台村西
  (今王家坟村东老坟顶子),后人在
  此繁衍生息,久而传之,遂以村
  名。1958年分为前、后两村,位于
  南部的称前王家坟,位于北部的
  就称后王家坟。
  现年67岁的王延华对前
  去采访的高士东说,无棣县第
  一枚新石器时代文物“石铲”不
  是1964年在后王家坟出土的,
  是他在1978年冬参加修建水
  库挖渠时在庞家集乡某村发现
  的。庞家集乡地处无棣县境南
  部,小米河、青波河分别从该乡
  北部和南部边界经过,境内中
  间有刘家河子故河道。1997
  年2月,该乡并入水湾镇。
  1978年,无棣县革命委员会决
  定挖故河道水库,至1984年建成刘家河子水库、镇江河水库、朱龙河水库和老郝家沟水库等4座水库。
  刘家河子水库,又名“胜利水库”,位于庞家集乡刘家河子故道河槽上。故道河槽长9.35公里、宽300米-700米,低于周围地面1米-1.5米,两岸高程5.0米左右,是建设水库的天然良好地形。水库建于1978年冬,1981年竣工,全长5.5千米,宽0.1千米。主要水源是小米河,一次可蓄水195万立方米,蓄水面积0.55平方公里,可灌溉农田1万亩。
  据王延华回忆,1978年秋,时年22岁的他和王家坟村村民去刘家河子水库上工。当时,他和民工们住的窝棚搭在水库北侧的一个斜坡上,就在水库北侧干活。一天下午,他在庞家集乡某村南某段工地挖渠。这块工地现场是一片荒洼,地上全是半米多高的茅子草和芦苇草。当他用铁锨挖土挖到约4米深处时,突然听到铁锨“哧”的一声,他脚下一滑,差点滑倒,感觉铁锨铲到了硬东西。他再用铁锨试了试还是挖不动,便用铁锨清了清坑下的散土,发现有一个沾满黑泥的石头块,拿在手上感觉又滑又沉,用手一擦,发现上边还有一个小窟窿。这便是无棣县出土的第一枚新石器时代文物“石铲”。
  王延华说,石铲发现于施工水库北侧、庞家集乡某村南侧。
  当年,庞家集乡辖27个自然村(行政村),据《无棣县地图》(2017年版),刘家河子水库(胜利水库)北侧自西向东有鞠家、袁李杨、庞家集、齐家、董家、孙家、河崖刘、常家店等村庄。由此推断,石铲的出土地点可能是在鞠家村、袁李杨村或庞家集村一带。
  王延华在完成挑河任务后,把那块出土的“石块”捎带回家,随手扔在了烧火做饭的旮旯间里。1982年冬天,县里来了三四个人,说是文物馆的,代表政府征收那块出土的“石块”。王延华没有迟疑,便将“石块”交给了县里来的人。后来,先后有五六批媒体记者、文物工作人员到后王家坟村采访王延华。王延华才知道,那块“石块”竟然是新石器时代的一枚磨制石铲,距今大约6000年。目前,这枚石铲存于无棣县博物馆。
  无棣境内除了出土新石器时期用于生产的石铲外,还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夯、石磨、瓮棺、陶盆、陶罐以及战国刀币、先秦铜剑、西汉五铢、北齐石佛、唐代金币、宋代熏炉、金代元宝等。由以上出土文物可证明,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由秦汉至唐宋,无棣境内自南至北皆有人类聚居,实为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无怪乎被世人称为“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瀚苑之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