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实践育人聚焦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断在改进中加强,在实践中创新。当前,中国教育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实践育人要通过“四个注重”进一步提升质量,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注重革新育人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确定了正确的观念,才能对实践产生正向引导,为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提供思想保障。
形成科学的实践育人观。传统的实践育人观将实践育人视为课堂教学在实践环节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辅助形式。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观则将实践育人定位为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育人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育人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育人理念。实践育人过程是需要育人主体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需要协同各方力量才能实现育人目的的系统工程。
形成科学的实践育人质量评估体系。要以系统论的观点评估高校实践育人质量。实践育人质量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实践育人过程的各要素、环节以及内容、方法、环境等都会对实践育人质量产生影响。要以学生为中心衡量实践育人质量。高校实践育人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本素质。实践育人质量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评估,以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基础,提高育人效率,实现育人效果。
注重整合育人资源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用以开展实践育人的内容,既包括蕴含丰富红色基因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也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实践。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要围绕这些教育内容全方位整合育人资源。
整合实践育人主体资源。相关部门要为实践育人提供政策、资金、舆论、场地等支持。各高校要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尤其要整合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起来,组成“大师资”队伍参与实践育人,为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主体资源。
整合实践育人基地资源。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如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实践教学基地,使高校实践育人更加鲜活。
注重创新育人形式
要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就要基于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创新育人形式,提升育人实效。
创新课程实践教学形式。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实践教学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新时代高校课程实践教学要利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同时,要利用学术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劳动教育类实践、学生社团活动、文体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使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更加生动、有效。
创新课外实践育人形式。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要利用好节庆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教育。要以不同主题的实践教育为内核,以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以多样化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形式开展高校实践育人,一方面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创新实践育人技术手段。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高校实践育人以更加鲜活的形式贴近学生,达到提升实践育人质量的目的。要综合运用AR、VR等技术,创设虚拟仿真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全身心、多感官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交互体验与互动;要利用融媒体技术,整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云”实践活动,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实践过程进行客观记录和科学评价。
注重健全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多个育人主体、多重育人环节、多样育人环境,每个要素的衔接及功能发挥程度都会影响育人质量。要从全局上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形成合作机制。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工作规划,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高校作为实施实践育人的关键主体,要统筹好校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保障机制。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障高校实践育人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等力量支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组织高校教师到改革开放示范区、重点建设工程区、革命纪念地、街道社区、企业工厂等开展项目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现场研学、挂职锻炼等,使高校实践育人师资队伍进一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开展青年教师和辅导员社会实践活动。设立高校实践育人专项经费,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建立功能多元、类别细分的实践育人基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类型实践活动,全力保障高校实践育人扎实推进。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是提升实践育人质量的关键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对高校实践育人质量进行评估。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将教师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教学评价等过程中,增强教师参与实践育人和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使评估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各高校重视实践育人的规范化建设、系统化推进。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