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宋静涵通讯员于海元报道)近年来,滨城区滨北街道紧盯乡村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干部选育管用机制,注重在一线挖掘和培养干部,抓储备、抓教育、抓生态,以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推力,有效激活基层干部队伍活力。
村级干部:管理专业化,“神经末梢”全激活
激发内生动力,深挖本土潜力。滨北街道深入推行基层党建“双领双提”行动,在全区率先出台村干部专业化管理办法,探索推行“覆盖全员、分档定级、分批推进”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为乡村振兴培育“领头雁”。今年以来,滨北街道共组织3批次200余名村干部赴临沂、烟台等地开展对标学习。
面对原党群服务站面积狭小、设施陈旧等实际情况,滨北街道着力加强基层办公硬件设施建设,年内将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0处、改扩建2处,推动区域沙洼张“八路军”老庄、薛家奶牛合作社、张赵民宿等资源融合发展,实现党建阵地融合化、便民服务高效化、产业发展品牌化,为村干部全面履职提供良好阵地保障。
滨北街道抓牢过程党建,每季度举办一次“书记擂台赛”,全面开展支部领办合作社提升工程,各党支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徐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壮大特色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两年内实现翻番,2021年达100万元。在“徐家现象”的带动下,滨北街道已有12个村开展模式推广。
后备干部:培养常态化,“源头活水”不断流
紧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滨北街道积极探索干部选育管用机制,注重在一线挖掘和培养干部,抓储备、抓教育、抓生态,有效激活基层干部队伍活力。
滨北街道储备“90后”年轻干部17人,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85人,通过日常考察、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定期开展分析研判,摸准摸实后备人才基本情况,确保优秀人才早发现、早培育、早使用,蓄好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滨北街道先后举办专题培训13期,服务人数超过万人,纳入专科学历教育19人,将5名年轻干部下派到社区任职锻炼。
滨北街道积极搭建干部关心关爱平台,高标准建设“向阳花之家”干部加油站,开展心理辅导,累计接待服务干部职工200余人次。组织召开村主职干部、机关干部、在外优秀人才座谈会4次,主动了解需求、对接服务。
院校人才:引进实用化,“精准配送”巧对接
为破解基层人才桎梏,滨北街道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助推乡村振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学研实践基地、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先后在滨北街道揭牌运行。该街道与济南大学、滨州学院签订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合作协议,进行常态化对接,逐步形成以发展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合作体系。截至目前,共引进大学毕业生40余人到滨北就业创业。成功举办2023中国滨州·饲用脂肪重构与创新营养论坛活动,签约院士1名。
第一书记:考评公开化,“擂台比武”显身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滨北街道狠抓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管理,全面发挥第一书记“促管理、促服务、促发展”职能,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
强化“传帮带”。选派街道班子成员、社区书记、优秀村干部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导师”,在政策推送、组织建设、基层治理、村庄发展等方面共商共议,帮助第一书记迅速融入基层工作环境。
激发“源动力”。完善奖惩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从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三个方面,了解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在街道微信公众号设立“第一书记”专栏,宣传总结第一书记经验做法。举办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高端培训班,组织赴临沂、潍坊、烟台等地开展小班化、精品化教学,在对标学标中释放发展动能。
搭建“擂台赛”。建立第一书记座谈会、“擂台赛”等制度,通过“看、问、讲、评”等方式,公开“晾晒”第一书记成绩单,进一步增强了第一书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英才新五村第一书记陈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利用中央扶持资金建设肉鸽循环养殖项目,促进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北宋新六村第一书记张波,推动成立村办企业“新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后预计年收益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