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曼
“职教名城”,是品质滨州的一张城市名片。系统打造职教高地,需要完善、提升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夯实基础。今天,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面临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如何推陈出新,让思政课走心、入脑,是需要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大家的普遍印象是其带有强烈的“灌输”和“说教”色彩,过于严肃、刻板。这是因为它主要依靠传统媒介和传统手段,存在话语权不对等和话语传播不对称等问题。在网媒发达、知识更新迭代极快的今天,这一传统模式的话语权威日益受到削弱,话语权力主体分散,话语传播途径多元。相应的,大学生对于课程语言的“生活化”需求越来越高,迫切呼唤课堂语言多元化、有个性、接地气。
“佛系”亚文化的流行影响了不少大学生的思维、心态。如此“佛系”观念一旦形成,就会造成大学生们对是非对错、个人生活态度上的消极悲观现象,甚至造成走向信仰非理性化、世俗化、功利化等问题,容易被“带节奏”。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生活性,将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生活化运用。譬如聚焦当下、身边的“英雄故事”,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论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教学灵动活泼,强化了英雄观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前,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的怀抱。课堂上,大家共同观看遗骸迎回仪式直播,结合英雄先烈的事迹展开课堂教学,回顾抗美援朝峥嵘岁月,请同学们讲述身边的、书籍中、网络上、电影里的英雄故事,再一同探讨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家庭变化。在这一看似感性的课堂实践中,实际上,笔者基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评价维度,对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增值性评价,实现了多元过程性评价,突破了重点难点,较好实现了三维目标。
这一实践告诉我们,职业院校思政课要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课堂看课堂,同时,要加强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中。如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创业意愿和能力,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可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和心理辅导体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难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引入实际案例和问题,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导向讲座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前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追求。
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贯通社会大课堂,在学校、在社会、在网络上不断拓展教育边界,以更鲜活更生动的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为滨州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