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无棣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上接第一版)“双晚”,即玉米适度晚收、小麦适度晚播。通过玉米晚收,充分挖掘光热资源,大幅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小麦播前水分蒸发。小麦晚播可避免形成早播旺苗,又减少了小麦播后水分蒸发,降低盐分在土壤表层的聚集。“双深双晚”技术成本少、可复制,得到省农业农村部门充分肯定,可进行大规模推广。
  改变种植模式。在小麦播种方式上,变传统的宽幅播种为“全幅播种”,由“一行行”成为“一片片”,实现麦田提前“封垄”、减少水分蒸发,解决了种苗拥挤、个体发育空间狭窄,行间裸地浪费、易长草、易蒸发水分、盐分向土壤表层聚集等方面的难题。自主研发的“一种二次镇压全幅精播机及播种方法”“一种深施肥二次镇压全幅匀播机及播种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
  开展攻关实验。近年来,无棣县积极与中国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深入开展滨海盐碱地“吨粮田”实验示范。在实验区选定pH值7.9—8.4的中低度盐碱地,筛选适合盐碱地耕种的品种和肥料,进行农机农艺融合,开展高产攻关实验。经农业农村厅专家实打测产和理论测产,pH7.9—8.4、全盐含量1.5‰—3‰的轻中度盐碱地上,周年亩产玉米和小麦合计达到了1318公斤,比普通地块多出458公斤,实现玉米、小麦双季超吨的产量目标,农民年亩均增收800元左右。通过项目区示范带动,有效提高了盐碱地粮食产能。
  产业赋能,盐碱地结成“产业链”
  在大力发展耐盐碱粮食作物的同时,无棣县积极探索耐盐碱芝麻、棉花等经济作物及牧草的种植,并做大延展产业链。
  推广芝麻种植。芝麻具有耐盐碱、耐瘠薄、抗旱节水的特性,盐碱地钙离子浓度偏高,芝麻则有喜钙离子的特性,在盐碱地种植芝麻,压碱效果明显。县域内山东省十里香芝麻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在盐碱地上种植芝麻新模式,建成万亩芝麻种植基地,在核心区设立3000亩耐盐碱芝麻高产攻关基地,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选育了20多个芝麻新品种,选育的高芝麻素、高钙耐盐碱芝麻新品种鲁芝1号、鲁引芝1号通过科技成果评价,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芝麻种植过程中,通过平整土地、修砌排碱沟、满灌黄河水淡水压碱、秸秆还田等一列措施,近万亩盐碱土地盐碱度由原来的千分之3.6降低到千分之1,实现地力大幅提升。盐碱地芝麻种植模式今年在全县推广2.5万亩,带动农户6000人以上,人均增收5600元。
  进行牧草种植。盐碱地具有宜草特性,在发展牧草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绿风农业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牧企业积极探索“草棉轮作”发展模式,在全省首创“黄河流域草棉轮作栽培技术”。即在同一地块实施燕麦(或一年生黑麦草)+短季棉连作技术,由原来一年一作一茬棉花的种植模式改为种一茬燕麦草,压茬种植短季棉,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同时,大力开展草牧结合。充分运用好盐碱地适草特性,在大力发展草业的基础上,坚持以草促牧,开展“粮改饲”试点改革,牧草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实现了草牧一体、循环发展,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推进棉花产业发展。棉花以其耐盐碱的特点成为无棣县传统优势作物,无棣植棉历史悠久,历史上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52万亩,被列为首批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全国产棉大县。近年来,无棣县把棉花生产列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棉花良种补贴项目,把棉种生产与基地建设作为全县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省级龙头企业山东世耀农业发展集团、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无棣县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全县建成5处棉花种子生产基地,面积13400余亩。2022年无棣县获批国家棉花制种大县。在推动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科研结合和机艺融合。切实加强与省农技推广中心、省棉花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常态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成“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鲁北棉花试验培训基地”,筛选推广鲁6269、鲁338、鲁棉研37等一批抗虫耐碱、优质丰产的新品种。为推进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进程,在以西小王镇为代表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探索并不断优化适合当地农艺要求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加快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初步探索形成了适于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作业模式、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和机具选配方案,为黄河流域发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全县棉花种植基础,全县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棉花加工、纺纱、家纺等涉棉企业已近百家,初步形成了“棉花良种繁育—种植—加工—纺纱合线—织布制衣—家纺—棉花秸秆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下一步,无棣县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整合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涉农政策和项目,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深度挖掘种质资源,做好抗盐碱品种培育攻关,建立健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体系,做好全程技术指导。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上,科学治理、久久为功,把更多盐碱地打造成“米粮仓”,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